东北网3月30日电 英国《泰晤士报》3月27日文章,原题:为香港的未来增加一种价值
1997年,当香港归还给中国时,它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地位看起来可能不保。中国似乎很难消化掉这一“大包外卖”——当时形容香港移交给中国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
在走向1997年的过程中,众多的大型国际公司把它们的亚洲业务从香港转移到新加坡。在金融界工作的许多香港市民申请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等的护照作为退路。
当然了,事实证明并不是中国接管香港真正粉碎了人们对香港未来的信心,而是随后降临到该地区的一系列不幸事件。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香港的信心坍塌,几年时间就使香港的资产价格下降了50%多,导致其经济出现了大范围的紧缩。而紧随其后的“非典”危机,又使充满活力的香港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然而今天,随着这片土地走近回归10周年纪念日,香港的地位甚至比10年前更加重要了。
中国不仅使香港的金融自由在本质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这个正在觉醒的经济巨人还把香港作为其通向国际金融市场的首要渠道。香港成了中国公司募集国际资金的理想选择。去年,香港就成了全球历史上接二连三的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的地方。
随着中国继续以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不断扩张及中国公司对全球资本的渴望不断增强,所有这一切都构成香港发展的积极因素。成功连任的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竞选时允诺今后五年要把香港变成能与伦敦和纽约相匹敌的“金融首都”。
不过,在阳光普照的视野里也有一点阴云,尽管现在还很小,但可能会越聚越多——人们担心,这座城市面临着“太中国化”的危险,可能会失去其独特的国际地位。
尽管香港一直都是一座中国城市,但过去10年来该地区的面貌还是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陆人占据了中环甚至湾仔的摩天大楼中很多重要的位置。店主会告诉你,那些说广东话的职员现在宁愿学习普通话而不是英语,为的是好与从大陆蜂拥而至的游客和工人打交道。
那问题是什么呢?作为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主要的金融门户,香港失去其多语种混杂的特点当然是所付出的一个较小代价。是的,它或许会失去一些异域情调和国际风味,却在庞大的中国经济中赢得了“纽约”的地位。(作者杰拉德·贝克,陈一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