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在开放合作中坚守独立自主底线
东北网10月11日电 据新华网转载《经济参考报》报道,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为数不多的成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排头兵”企业,是中国制造企业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柳工的成功就在于公司上下员工都有一种追求无止境的理念,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创新,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现在我们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建设工程机械行业的世界级企业。”王晓华,这位柳工的掌舵人,中国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领军人物,日前在其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与以往的采访相比,当选为十七大代表的他显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王晓华就是这样一个总是能够成功抓住机遇的人。他的理想一直很明确,就是要让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亮剑”,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柳工的今天。柳工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在其规模有多大,关键是成功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王晓华对记者说。
据王晓华介绍,柳工拥有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一支300多名专家及技术人员的队伍。每年能推出20多个创新产品,八次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空白,完成国家863计划应用项目两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三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技术创新项目1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7个,获64项国家专利授权。2003年柳工获得“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柳工牌”装载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今年,“柳工牌”装载机以行业第一的成绩,再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从不断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柳工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后劲。研发的储备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随时投放市场。”王晓华说。
柳工的创新还表现在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的转变上。在国内行业内率先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企业,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将MRPII、ERP软件在生产领域贯彻实施,极大促进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
在国际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中整体上处于人强我弱态势的情况下,包括柳工在内的国内企业必须向跨国企业学习,与竞争对手在产权、技术等多方面展开合作。然而有的企业在与外资合作过程中既没有获得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反而丧失了品牌,甚至整个企业被外资吞掉。柳工的成功在于与外资合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独立自主,以我为主的底线。
王晓华说,当前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品牌等优势,在中国市场上“攻城掠地”,而国内企业要想不被挤出市场,只好与其合作。但有的跨国公司合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互利共赢,而是企图通过合作的方式,消灭竞争对手。
“也有跨国公司主动要与我们合作,他们提出要收购柳工,柳工产品不能打柳工的品牌。这些跨国公司大多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当他们在市场上难以获胜时,就想通过合资的方式打垮我们。一旦洞察到跨国公司的这一目的,我们就坚决顶住各种压力,不为与世界五百强合作的虚名所累。”王晓华说,现在中央加大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扶持,说明我们坚守独立自主底线的做法是正确的。
王晓华说:“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叫响,更要闯进国际市场,到那些国际巨头的地盘上去竞争。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才能壮大自己,才能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2002年初,柳工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的发展思路,并把其作为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柳工先后在摩洛哥、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销售及服务网络,在海外发展了30多家一级经销商,它们的年销售量已占企业出口产品70%以上的份额。”王晓华表示,今年年初在上海举行的2007年柳工集团全球经销商会议上,来自40多个国家的经销商把柳工集团一季度1000台工程机械的出口份额订购一空。(记者刘伟周华)
奇瑞公司董事长尹同耀:开放自主型创新创造了赶超奇迹
今年6月以来,奇瑞接连与美国量子公司、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签订了一系列合资合作协议,使得以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享誉国内外的奇瑞一跃而为近一时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的主角。
这一重大的角色转变,引起了外界对奇瑞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会否改张易帜的猜测。日前,党的十七大代表,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国际合作方式,扩大对外开放,是奇瑞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品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尹同耀说,今年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车胜利下线,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了“百万辆俱乐部”的自主品牌企业。这对奇瑞来说是发展新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奇瑞在形成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和较强的制造能力后,将以打造国际名牌为目标开始新的创新路程。
近些年来,奇瑞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到2006年底累计研发投入近40亿元。连续不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使得奇瑞在技术研发上开始呈现出全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态势。建厂十年来,奇瑞开发出了从A00级、AO级、A级、B级、C级等从低到高5个系列轿车平台和1个越野车平台,共6个系列的20多款全新车型,2个汽油机家族、1个柴油机家族构成的三个系列,共18款发动机以及中国第一台无级变速箱,依托这些研发平台,奇瑞的研发人员可以生生不息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尹同耀认为,经济全球化加深的趋势,一方面加快了跨国公司资本、技术的转移速度,压缩了传统意义上民族工业成长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及组织结构的新变革,为自主品牌企业快速嫁接世界先进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多年探索,奇瑞在坚持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决策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与国际著名公司联合开发汽车技术平台和系列产品,形成了独特的“开放自主型”发展模式。尹同耀说,这是一把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金钥匙。
从2002年开始,奇瑞与世界著名的发动机研发公司AVL签订协议,联合开发设计从0.8升到4.2升的18款发动机,在合作协议上,奇瑞坚持加入了一个特别的条款,就是奇瑞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必须全过程的参加开发,并有参与设计、试验、装配、标定等共计48人的专门培训计划。
在联合设计开发中,开始4款发动机是以AVL为主,奇瑞派人跟着学,然后是奇瑞自己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让AVL领着奇瑞的技术人员做,再到现在后面的数十款发动机基本上是奇瑞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自己在做。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国际著名公司的产品在技术水平和质量上基本相当,通过了合作方外国公司最严格的标准检验。
尹同耀介绍说,全球汽车产业由几家汽车大公司垄断的格局形成后,其组织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汽车产业内总装厂与零部件企业的分离,外包与网络型企业组织的发展,独立研发设计机构的形成等,都预示着专业化分工日趋独立,一些核心技术正在成为市场上可交易的竞争性产品,奇瑞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变动趋势,分别与汽车设计、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及新能源等领域的40多家专业公司或研发机构进行广泛的联合和合作,边干边学,较快地获得了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通过与外国著名研发机构的合作,而不是通常的与跨国公司合资生产汽车,奇瑞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发模式,在坚持自主研发、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大胆积极地利用世界上先进技术的资源,不闭门造车,雇用国际著名研发公司联合研发,具体做法是共同确定技术路线、研发目标、概念设计,大胆使用国际先进技术,派团队参与研发培养人才,完整获得产品研发流程、诀窍、工具、经验和自主知识产权。奇瑞将从发动机研发中形成的自主研发模式延伸至整车、变速箱、底盘、新能源及使混合动力汽车等关键的研发领域,使得这些领域的国际先进技术快速嫁接到企业的自主研发中,形成自身的研发平台和研发能力,以较快的速度取得了一系列与世界同步或领先的技术成果。如在新一代发动机的研发上,奇瑞集成使用了诸如汽油缸直喷DGI、可变配气相位VVT、可控燃烧速率CBR、可变涡轮增压中冷TCI、高压共轨柴油直喷、废气再循环(外部EGR)和残留废气(内部EGR)、紧耦合三元催化、低磨擦损耗、双质量飞轮等十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在变速箱的研发上,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MT、AMT、AT和CVT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均已开发应用。
尹同耀告诉记者,奇瑞诞生虽然只有10年时间,但其成长之迅捷,与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企业在同一发展时段相比毫不逊色。其根本原因就是让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比翼齐飞。“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奇瑞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有方法,越走越有成效”。 (记者汪延)
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飞燕:靠不断创新做百年老店
“未来的花红不一定很大,却是健康的、长寿的,是一家百年老店。”这就是十七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飞燕的理想。
1964年出生的壮族企业家韦飞燕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她认为,花红从一个小型特困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知名企业,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个创新包括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
1998年韦飞燕接管的柳州中药厂是一个负债7000多万元、负债率超过100%的国有小型特困企业。上任后,她整合营销,大胆提出“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专”的经营理念。短短3年时间,企业就走出了困境,销量以年均80%的速度递增。
2002年9月花红完成企业改制,与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广西花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此举为企业发展引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员工也得到合理安置,做到了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韦飞燕说。
韦飞燕非常重视自主研发新产品。截至今年3月,公司申请发明专利31项,其他专利34项,花红片为自主开发的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产品。目前韦飞燕又带着企业踏上了新征程。据她透露,花红上市辅导期已进入尾声,预计明年将上市。
“花红生南国,欲红半边天。”花红成功的另一个法宝是品牌经营。2006年,“花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花红片获得国家授予处方和工艺发明专利证书;“花红片”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
“花红非常重视品牌经营,花红就是依靠不断擦亮品牌,一点一点壮大起来的。”韦飞燕说,在品牌经营的驱动下,2004年,花红片销售收入比上年净增5200万元,市场份额由9%上升至11%。2005年“花红片”单一产品销售额已超两亿元。
韦飞燕认为品牌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产品质量、知识产权和服务,产品质量是品牌的核心,知识产权能提升品牌竞争力,服务能给品牌带来更多价值。花红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就是围绕这三大主要要素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了自身不可复制的优势,就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