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的姚阿姨怎么都想不到,一年前做的一个决定,现在却让自己遭遇晴天霹雳,心痛得天天以泪洗面。
银行为什么要骗我啊
“我真的好后悔,如果当初没有听他们的就好了,他们为什么要骗我啊!”姚阿姨无法控制情绪,嚎啕大哭。
姚阿姨告诉记者,去年11月她到一家大银行位于新港中路的支行去存款。本想将手中的18万元现金存一年定期赚取利息,但银行工作人员却极力向她推荐一款名为“本利丰”的理财产品,称该产品本金安全,收益率也高,预期收益率有4%—15%,好过存定期。
“在他们的反复推荐下,我确认了本金是安全的,就动心签了协议。由于很相信银行的人,所以我也没怎么看协议。后来隔段时间都去问下情况,他们总是告诉我不错。可就在本月4日,他们突然通知我说这个理财品亏了4万元左右,我一听就傻了。”姚阿姨说,自己是一名家庭妇女,已经十几年没有出来工作,家里只靠先生一个人赚钱,这18万元是自己辛苦攒了6万元,又靠亲戚资助了12万凑齐的,没成想一念之差便遭受“巨亏”。“这12万元我还得还人家,我自己的6万只有2万了,我该怎么办啊?”姚阿姨直言自己难过到想“自杀”。
与姚阿姨“命运”相同的还有很多人。一位网名叫做“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自己也是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签了协议,当时没有仔细看协议,而工作人员也没有明确提示风险,现在突然知道亏了很难接受。
在天涯、金库网等各大论坛上,不少网友就“本利丰”11期出现亏损进行大讨论,称自己是受害者,甚至建起了QQ群,声言要联合起来讨说法。
不少投资者损兵折将
记者查阅了该行的“本利丰”第11期产品介绍,发现这是一只固定期限非保本非保证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对象是通过信托产品,“间接投资现金类资产及除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以外的证券投资基金。其中现金类资产主要用于新股申购,现金资产配置比例不低于产品总资产的60%”。
简单地说,这就是一只主要投资对象在证券市场上的理财品,不保本,不保收益,而且风险随着股市的波动而波动,相对来说风险较高。
现在回过头来看,去年11月该产品发行时沪指尚有5000多点,而现在只有1800多点,亏损是肯定的了。根据该行公布的产品净值信息,截至2008年10月20日,以100元为单位,净值只有77.3670元,实际亏损逾22%。这样,姚阿姨的18万元一下子就亏去了4.1万多元。
不仅仅“本利丰”出现亏损,记者在一篇名为“银行理财产品巨亏召集帖”中看到,网友们反映的出现亏损的理财品涉及多家银行,亏损比例也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十不等,投资方向多为与证券、基金等资本市场运作挂钩的较高风险理财品。记者还了解到,今年甚至有某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了60%以上的巨亏,让不少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