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第四季度,GDP增速虽然急转直下,但是,12月份,货币信贷、消费、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方面,开始显露一些积极的变化……
在经历了几次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考验,对2008年的中国国民经济,究竟应该给出怎样的总体评价?
怎样评价全年经济总体表现
首次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亮相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善解人意,不仅带来了详细的统计数据,也奉上了他对2008年国民经济16字的总体评价: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
一看增长较快。初步核算,2008年GDP比上年增长9%。虽然纵向看,比2007年13%的增速回落了4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各国横向比,9%的增速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为3.7%。据马建堂介绍,有人曾经做过计算,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二看价格回稳。2月份,物价上涨演绎出一个高峰,CPI当月涨幅达到8.7%。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搞活流通、对中低收入者增加补贴的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到位,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通货膨胀率就从8.7%控制到了5%以内,12月降到了1.2%。
三看结构优化。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有了很好的发展。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达到10570亿斤。“在这样困难的时候,能做到粮食的大丰收,更加证明了,中国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这也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身为经济学博士的马建堂,对前些年一些外国经济学家挑起的“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记忆犹新。除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也在优化,去年中部、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都快于东部。
2008年节能减排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从万元GDP能耗看,2008年同比下降了4.21%。去年前三季度,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了4.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了2.7%。这些数据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克服困难、平稳增长的同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看民生改善。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5%,实际增长8%。在经济形势这样严峻的条件下,保持这样的增长是不容易的。同时,社会保障力度在加大,2008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种保险基金的总收入13808亿元,增长27.7%。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最低工资水平都在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