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时评  >  新闻
搜 索
“小鲜肉”该背多大的“锅”才合适
2017-03-17 16:03:36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光明网评论员:对“小鲜肉”高片酬的批评,正形成一种舆论共振。今日(17日),又有新京报的延伸性报道出现,聚焦明星和“小鲜肉”们的综艺生活,试图从资本、受众、明星三方梳理出综艺乱象的来头。

  报道标题挺耐琢磨——“资本哄抬综艺片酬,一亿制作费八千万砸给明星”。这里面,资本变成了主语,明星是被“砸”的对象,不动声色的进行了一种还原:“小鲜肉”的低业务、高酬劳问题,是果而不是因。或者说,是网状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线性因果的肇始者。

  是的,耍大牌、面瘫脸、靠颜值、卖人设、天价片酬和脑残作品,有正常审美的人,谁都难以忍受每天屏幕上都被这样的艺人和作品霸屏。但对明星和“小鲜肉”火力全开的批评,同样要面对两个问题的审视:小鲜肉该为当下的演艺生态背锅么,或者说,他们背多大的“锅”才合适?这种批评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这些批评在呼唤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正如今天报道中所言,演艺圈的问题是资本市场、金主、产品、受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的是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文艺面相:“节目同质化只能拼明星”、“客户有钱,只认明星砸钱,一千万不来,就两千万”、“(明星)不是给钱就来,要看爱好、交情”。一台机器坏了,批评者却集体选择了其中政治背景最脆弱的“零件”进行批评,这种“安全选择”在任何公共发言中都容易使问题简单归因,最终导出一只(一群)替罪羊。

  对第二个问题,可以推导下,认为管住明星就能治理乱象的想法,只能依赖于两个路径,一是明星自律,二是呼唤权力管制市场。前者对明星个体而言当然不是不可能的,但个人修养问题永远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性解决方案。而第二点,就更糟了。

  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供给无疑要遵循供需原则,让每个受众自由选择而非由专家指挥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是市场的基本精神。即使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恶俗文化的滥觞,也不能因此而人为压制这种自由价值。对文化生态而言,丰富、复杂、多样可能麻烦一些,但一元、统一、同化才真正可怕。没有自由价值的地方,文化精神同样也会式微。

  需求并不意味着正确,但凡是符合个人权利的需求,只能被尊重,这同时适用于今天的明星和观众。尊重市场也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明白市场不会生成审美上的最佳效果,被设计出的“好”和“合理”往往出现在最糟糕的时代。在这当中,官方的意义在于对资本市场和文化产业的法治治理,兜住法律底线。其他则必须要等待市场理性的回归,如现在所见,流量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在出现衰减,对影视和综艺,投资也越来越不“瞎”。

  当然,官方的意义也并不仅限于无为,而是可以从另一个方向发力。市场传播大众文化,国家推广高雅文化,是国际通例,背后的主题其实是:增加有效的文化供给,增加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此平抑某一主题、某一领域的高热。这当然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打磨推广样板级的作品,包括让更多文艺产品类型亲近大众、走向市场、培养消费者。但恰是长期培育而不是短平快的管制,是文化生态向好的正途。

  实际上,市场化时代培养起来的年轻的文化消费者,其口味往往也是混搭的——爱话剧不妨碍看鹿晗,喜欢普契尼不妨碍看小剧场,这已经为文化多样供给提供了空间。一味的批评“小鲜肉”,既是一种不公平,也是一种过于看重。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