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世界看中国
搜 索
西媒关注中国大芬油画村转型:如今85%的产品都是内销
2017-03-27 09:08:46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 西媒称,当大多数农民工成为制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并把广东变成了“世界工厂”的时候,还有一些像钟早春和赵小勇一样的人在大芬村站住了脚。这个被称作“油画村”的小村庄在辉煌时期曾经占领世界临摹油画产量和销售市场的60%。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3月24日报道,钟早春(音)早就忘了自己这辈子到底临摹了多少幅梵高的油画,反正已经多到现在她完全可以一只眼睛盯着画布,另一只眼睛看着手机上的肥皂剧。现在她正在临摹梵高的《夜晚露天咖啡座》,只需要几个小时她就能画完。在画完这幅画之前,她先勾画出了《向日葵》的轮廓,准备明天一早就画完整幅画。

  “永远画同样的东西实在太无聊了,”40岁的钟早春身材苗条,她说,“但是我们需要钱。我不是在抱怨。我们画画一点都没有压力,情况也还好,尤其是和其他人相比。”她用手指着邻近的画室,它的卷帘门上贴着一张写有“出租”字样的海报。

  钟早春和丈夫赵小勇(音)只不过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涌入广东省的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中的一员。他们放下农具,跑到大城市去寻找更好的生活。当大多数农民工成为制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并把广东变成了“世界工厂”的时候,还有一些像钟早春和赵小勇一样的人在大芬村站住了脚。这个被称作“油画村”的小村庄在辉煌时期曾经占领世界临摹油画产量和销售市场的60%。

  1989年,香港商人黄江来到大芬村,为他经营的油画工厂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于是,这个安静的小渔村从此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雷诺阿、毕加索和莫奈的名画在这里按照生产毛绒玩具或电视机一样的流程被再造出来。黄江的企业里有大约100名全职的油画工人。随着大订单的到来,工人的数量还会临时增加。

  时间长了,其他商人和画师也开始效仿黄江的经营模式。久而久之,新的画室和工作坊在大芬村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出现了。它们大都依靠的是农民工和刚刚毕业想要在艺术的世界中积累经验的大学生。

  时间进入了新世纪,大芬村已经有大约1200家画廊同时存在,它们都挤在几条街道上,油画工人达8000多人。2006年至2008年,大芬的油画年产量达到500万幅,其中80%到90%用于出口,而每年的出口额达到12亿元人民币。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犹如当头一棒,彻底改变了大芬的油画产业。油画商亨利·曲(音)说:“油画并非生活必需品,过去每年我们的油画出口是20个集装箱,金融危机之后只有两个集装箱。”

  大量画室和画廊相继关张。但是,危机对大芬的油画产业来说也是一种刺激,为了不彻底毁灭,转型已在所难免。亨利·曲说:“过去我们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一些国内的买家也想花一定的钱,买漂亮的油画装饰墙壁。从那时开始,我们85%的生产都是面向本地市场。”

  与电子或科技产品所经历的一样,大芬油画产业的转型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大芬的面貌也因此而改变,过去摆满街头的西方的名师名作如今都消失了,代之以中国的水彩国画,以及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油画的工业化程度降低了,现在雇用10位画师的工作室都非常少。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繁荣,室内装潢需求大增,大芬的艺术产业从2010年又经历了明显的改善,直到2015年达到巅峰,成交量达到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6%。

  现在很多人还选择将文化、旅游和互联网的融合作为大芬的未来前景,于是60%的画商开始涉足淘宝等电商渠道。

  随着情况的一步步改善,钟早春说:“买卖有起有落很正常,新一代买家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达不到标准的肯定卖不出去,优秀画师在大芬仍有位置。”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