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丝路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保护和利用
2017-04-20 09:00: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增强可视性,让文物“活”起来

  有时候,一个遗址就是一个“土堆”。“土堆”背后包含怎样的历史文化信息,专家明白,但普通人未必清楚。因此,增强可视性,让文物“活”起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由之路。

  很多重要遗址都是土遗址,由于强调最少干预的原则,不能在遗址上“做手脚”。在袁靖看来,可以考虑其他方法,比如应用声光电的方法、3D全息影像技术、二维码扫描的方法等高科技手段,用丰富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把遗址蕴含的古代风貌、精彩故事以及深层的中华民族思想精髓通俗易懂地传达给群众。敦煌莫高窟已经建立起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通过球幕电影等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获取信息量大增。这样既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游客参观体验品质,又缓解了洞窟压力,减少了游客参观给珍贵而又脆弱的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威胁,缓解了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励小捷也认为,现在的大遗址保护不能再走传统的老路子,一定要配建展示设施,否则人们无法通过文化遗产了解过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也就无法体现了”。具体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展示,励小捷认为要让丝路文明具体化,通过具体文物讲故事。比如,丝路沿线博物馆可联合起来,互借文物,推出不同主题的文物展览,不仅在国内展示,而且到丝路沿线国家甚至全世界去巡展。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个技术体系。为此,李忠杰和袁靖都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专项,重点解决遥感考古、环境考古、生物考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科学化、山体加固、土遗址保护、书画碑文保护、环境监测、数字化展示等关键技术问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技术开发到应用示范,逐步形成考古调查和发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的技术支撑体系。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05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