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一周新闻点睛:苹果、微信支付“暗战”变“明战”
2017-04-21 15:26:28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iOS版微信公众平台及表情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微信、苹果拉开移动支付之争的帷幕;华为“闪存门”暴露出国产智能手机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知识付费相关内容创业成为风口……4月17日-4月21日,科技行业都有哪些大事发生?编辑为您回顾本周新闻热点,梳理新闻背后的脉络,点评事件影响。

  一、移动支付

  1、微信苹果版关闭赞赏功能微信红包不受影响

  4月19日,微信宣布,因苹果新规定出台,对应用内支付规则进行了变更,iOS版微信公众平台及表情平台赞赏功能从当天17:00起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此外,红包不在此范畴,不会受到影响。导致此次微信调整公众平台及表情平台赞赏功能的原因是,苹果于2016年6月13日更新了3.1.1条款,更严格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微信表示,赞赏功能关闭后,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可在文章中展示二维码,通过个人转账方式获取支持。(新京报)

  2、微信关闭iOS公号打赏功能苹果:我的地盘我做主

  20日凌晨,微信又发布官方通知,宣布紧急对昨天(19日)下午上线的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个人转账功能进行关闭,意味着二维码转账也不能用了。不难发现,苹果公司最新要求的核心在于,要求用户在App内进行虚拟交易时,须通过内购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采取第三方的支付方式。这意味着苹果要求微信的打赏只能通过苹果的渠道进行,隐藏着苹果希望推广Apple Pay的决心。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这两家科技巨头支付之争的背后,是生态体系之争,而支付通常被认为是生态闭环的最重要一点。腾讯的微信支付实际上是对苹果公司创造出的自身的生态体系的瓦解、破坏,苹果公司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危及苹果公司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地位和苹果整个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于是苹果的目的是捍卫和维护既有的生态体系,也就是既有的格局和利益结构。(环球网)

  【点评】

  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可以说是苹果目前最强劲的对手,微信的支付场景越来越丰富,让苹果有了危机感。Apple Pay是苹果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与其他支付产品一样,苹果也在努力在更多应用场景中植入自己的支付产品,而此前微信打赏并不通过苹果提供的支付通道。所以,苹果对微信支付进行限制成为必然。微信公众平台打赏功能的关闭,并非简单的规则更新,而意味着一场关于移动支付的博弈就此拉开序幕。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寡头化,公司间将不再有明确的楚河汉界,出现重叠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类似苹果和微信这样的交锋,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二、手机

  华为P10闪存门背后:本土IC产业链布局不足

  华为近日被爆出“闪存门”,即P10手机采用不同闪存解决方案。实际上,这在消费电子领域是一种为保供应而被普遍采取的做法。“闪存门”背后所反映的,是围绕华为、苹果和三星在智能手机核心元器件供应链上的厮杀。

  据网友反映,华为P10不同产品间闪存的读写速度在跑分软件测试中差异巨大,网友质疑华为P10可能采用了EMMC5.1、UFS2.0、UFS2.1三种不同规格内存,存在偷工减料嫌疑。针对该问题,华为进行了正式回应:面对全球千万量级销售市场,华为确实采取了不同供货商的内存产品,以防新品上市供应不足。但不同闪存是生产时随机配置的,不存在时间批次和人为安排芯片档次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案均通过严格且苛刻的测试,能保持体验的一致性。单一器件的跑分并不能准确反映整部手机的系统能力,也不符合用户真实使用场景,P10从未宣传过只采用某一款特定型号闪存。

  在消费电子领域,终端厂商选择多家供应商的不同方案,来保障同一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是业内普遍做法。在PC领域,两台同样型号同样配置和售价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可能来自于三星、也可能来自于希捷或其他厂商。“目前全世界的UFS2.1闪存芯片大部分掌握在三星手中,供应量较低。为保证产品供应,终端厂商通常会选择多个供应商的多种方案。”电信专家项立刚表示。面对强势的苹果和三星,本土企业在产业链领域,或该进一步优化布局。近年来,华为自主研发出麒麟芯片,在CPU上是一个重要突破。(中国经济网)

  【点评】

  近几年,国产智能手机全面崛起,全球品牌影响力与日剧增。但三星等少数厂商目前仍掌握和垄断着屏幕、闪存等智能手机核心元器件技术,本土企业受制于人,始终难以大展拳脚。可以说,大部分国产手机均在智能手机核心元器件技术上依赖韩日厂商,一旦供应商缩减供货,生产不足将导致长时间缺货,造成严重损失和影响。华为闪存事件暴露出本土企业在IC产业链上的布局不足,这是整个国产智能手机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行业专家认为,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在产业链上找到突破口,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尽可能摆脱被控制;二是立足全球化的科学供应链管理,形成多厂商供货能力;三是通过收购和整合来增强自身实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