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2017-09-20 19:10:49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陈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一位实干家——“科学家就是厨师,市场认可是关键”

  “科学家就是厨师”,刘先林说,厨师做菜不是为了拿去评奖,而是为了让客人吃的可口。科学家也一样,要搞有用的科研,市场认可才是关键。

  刘先林团队研制的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摄影:陈姝

  作为从事航测仪器研制的测绘人,结合生产搞装备研发是他的原则,刘先林不看重论文、不关注专利,不单纯追求填补空白,一心扑在设备的研发实验上。他所有的创新成果没有一个躺在文件柜,全部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80年代开始的正射投影仪到90年代的解析测图仪,从1998年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到2007年的数字航空摄影仪,再到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移动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刘先林一路披荆斩棘,事无巨细,把“量尺”更新升级换代了一批又一批。

  一股激情劲——“满满正能量,和科研在谈恋爱”

  只要跟科研有关的事,刘先林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激情和满满的正能量。1987年,为了推广应用JX-3解析测图仪,他把单板机上面的驱动软件,一个个移植到系统机里面。春节期间,助手们回家探亲,他觉得时间不等人,就拉着10岁的儿子帮忙,爷儿俩整个春节期间在实验室连续苦干,一共焊接了几百个焊点,累得几乎直不起腰来。就在这一年,JX-3解析测图仪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出口国际市场。

  刘先林团队研发的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摄影:陈姝

  刘先林身边的同事、学生都说他对待科研精力旺盛的就像18岁。有位研究员回忆,有次刘先林去深圳参加展会,晚上11点15分返京的飞机刚落地,刘先林就给他微信说在展会上看到了一些新的产品和技术,建议他的研究方案可以有调整和可以优化的空间。

  “很难想象一个78岁的老人在奔波劳累了一天之后还在思考科研。他好像就是在和科研谈恋爱,眼里、梦里都是它。”研究员半开玩笑的说。

  一条探索路——“科研过程百起百落但是不能停止创新”

  刘先林经常说,“搞科研遇到很多拦路虎,不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每一次低潮的时候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最后坚持下来就成功了”。凭着这股韧性,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用在了航空测量,成为第一个把测量方法写入《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规范》的中国人。

  刘先林院士的“车间”办公室,摄影:陈姝

  几十年如一日,刘先林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他牵头的几个重大项目,从开始到成功每次都历时10年左右,经过上百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起起落落。谈到每次遇到困难,坚持下来的动力,刘先林说就是对科研创新的热情和兴趣。社会进步的非常快,科研成果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要不断持续的创新才能做出新的东西。最近几年,刘先林带领团队在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科技前沿的领域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希望大家都来创新,只要对中国创新有利,我们都支持。”刘先林说。

  刘先林对记者坦言他认为的“工匠精神”就是,“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把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刘先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工匠院士”依旧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攻克着一个又一个测绘领域的难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