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9名外籍语言专家眼中的十九大报告
新华社记者 黄全权、刘江、郝方甲
一个世界最大政党,引领最大发展中国家,擘画未来,吸引无数关注。
一份关键时期的纲领性报告,寄托民族梦想,点点着墨,牵动万千目光。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外国面孔”参与了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译校工作,成为最早看到十九大报告的外国人,涵盖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老挝9种语言。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外文版译校工作。
“新时代等新提法令人印象深刻”
在大会召开前10天,负责外文版译校的外籍专家拿到报告文稿。
翻译工作开始的第一天,俄文专家凤玲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看过这份报告,你能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报告吸引着我,其他的一切都忘了。”她说。

这是俄文专家凤玲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这份全世界翘首以待的报告内容吸引了所有外籍专家的目光。共同的聚焦,不同的视角。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几位专家不约而同用“强有力”一词形容对报告的第一印象。
“我印象最深的是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提法,这是对中国新的历史定位,将促进中国更快实现全面现代化。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60岁的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说。

这是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里对实现中国梦的部署和中国梦由哪些方面构成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具有非常的吸引力。”德文专家吕宁说。

这是德文专家吕宁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人民总是被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在报告中体现得非常明确。”葡萄牙文专家拉法埃尔表示。“也就是说,一切从人民出发。当人民提出某一个问题,党就立即研究考虑并解决。”老挝文专家拉姆恩·乔维吉说。

这是葡萄牙文专家拉法埃尔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这是老挝文专家拉姆恩·乔维吉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即使是外国人,我也能感受到报告背后的决心以及其中包含的重要思想。”英文专家桃李说。

这是英文专家桃李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给人惊喜”
作为外籍专家译校报告,光中文好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对国家发展理念、战略、方针有所领悟。”31岁的法文专家福佩吉说。

这是法文专家福佩吉在北京接受采访(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报告浓墨重彩,折射出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9名外籍专家在中国工作生活,对这五年间的变化有切身感受。直面问题,赞叹成就,他们对未来中国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