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61年来最强高温 因何而来 有何影响 如何应对
2022-08-22 09:38:23 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今年夏天,我国持续的高温天气一再刷新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21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连续10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其中,四川东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是否会成常态?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邀请气象学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海洋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技术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高燕,一起讨论高温天气将对人类和环境带来什么,如何应对。

  谈高温气候

  此次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

  记者:最近的天气称得上开启了“炙烤”模式,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得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气象学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海洋科学系教授钱维宏:气象上的高温事件有一个判断是基于“综合强度”,它考虑了3个指标:一是强度指标。比如30℃和40℃的高温,强度是不一样的。二是范围指标。比如30万平方公里和40万平方公里,范围是不一样的。三是持续时间。50天和60天,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这3个指标如果都能满足:很大、很强、很长,那么影响就很大。把1961年以来所有高温事件按不同指标进行排序和综合,就会得出“1961年以来的高温最强值”这个结论。

  记者:这个高温天气有什么具体表现或特点?

  钱维宏:第一,湖北、重庆一带,还有河北、云南的一些站点,温度达到44℃,强度非常高;第二,40℃以上的高温范围,也是历史最大的;第三,高温持续时间超过了2013年的62天。产生的后果就是高温热浪,大面积干旱,进而河流径流减少,湖泊、水库水位降低,甚至出现森林大火。

  记者:持续高温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钱维宏:高温天气跟大气环流系统有关。异常高压移来并稳定下来,要等有海上台风或陆地低压过来冲击它,才会在强度上发生变化。比如这两天有北部的异常低压入境,华北、江淮就降温了。异常高压的停留时间越长,热浪的持续时间也就越长。而且,异常高压范围越大,就越强。

  记者:极端天气的出现是否和全球变暖有关?

  钱维宏:这是两回事。全球变暖是平均温度有所上升,是整个地球的平均状况。跟高低压异常、冷暖异常、旱涝异常和台风异常等不同。

  谈经济与社会

  我们需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记者:您对此次高温天气持怎样的态度?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技术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高温来了,不是用技术就能完全解决的。科技能完全解决高温问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科技可以完全减缓气候变化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就像我们得病了,认为完全靠医生开药来医治,自己不调整精神状态、生活方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当然,科技非常重要,科技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记者:在持续高温背景下,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生产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多地用电负荷激增,户外作业效率下降。我们该如何减缓气候变化?

  王元丰: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太多了,导致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极端气候越来越多。要减缓这种现象,要依靠科技,但也不能完全依靠科技。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大战略,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呢?

  一是能源,要从原来依靠煤、油、天然气的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系统要有革命。

  二是经济社会系统要有革命,要从现在粗放式、生活没有形成节约循环型的经济,向绿色低碳集约型的经济转变。无疑科技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有转变,才能实现能源方式的转变,即使我们未来都依靠可再生能源,也不是没有限制、随便使用。未来我们转向了可再生能源的生活,也不是每天空调随便开,开更多的私家车,我们还要有更加节约低碳的生活。我们需要能源系统的革命,经济社会系统的革命,才能减缓气候变化。目前碳中和战略刚刚开始,我们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很多工作非常急迫。

  记者:我们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尤其是高温天气?

  王元丰:为什么要适应气候变化,因为气候变化还要再继续。有人说今年夏天热,可能是过去最热,但今年夏天却也可能是未来最凉快的夏天,因为我们的温度还要持续升高,所以我们必须要建设气候适应型、气候韧性社会。

  6月,环保部等17个部门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我们要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也要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

  以前我们在建设高温适应型、高温韧性社会方面没有经验,所以,要对我们所做的预案、行动进行评估,不断地反馈,才能做得更好。这不仅仅是气候学问题,还要综合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多方面因素,建立起一个非线性模型来进行预测,需要气候、经济、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共同来响应,才能把这个高温适应型社会、高温韧性社会建设好。

  谈城市治理

  长远来看,应建设“韧性城市”

  记者:迎战高温天气,对城市治理也是一种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比如水的供应,高温少雨就会干旱,会带来水资源匮乏,所以就考验水的供应。再一个就是电力供应,因为要降温,用电负荷就会增大,可能要限制工业用电,对生产和能源供应会造成困扰。高温还可能导致电路短路、超载,也可能造成火灾等,这对城市灾害治理带来困扰。高温会造成很多细菌滋生,造成垃圾腐坏,对环境的破坏也很大。

  记者:公众需要对哪些问题引起重视?市民自身如何与高温天气相处?为应对高温天气,官方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城市治理,减轻高温天气的影响?

  万艳华:政府在面对和治理上可能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的,比如人工降雨,以此逐步缓解高温。内部治理方面,需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比如说地铁、商场这些有阴凉空间的地方都要打开,让用不起电或者说受缺电影响的居民,可以到有冷气的空间度过高温天气。再比如一些水景、洒水车等,可以用于常规的城市治理,降低一些温度。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到韧性城市的命题上来。

  记者:您之前提过,“韧性城市”的概念还在探讨阶段,当我们谈论韧性城市时,我们应当关注些什么?

  万艳华:韧性城市是针对灾害频发状态下的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韧性包括了适应性,也包括了弹性的部分。具体到规划角度,我们认为弹性空间就是落到蓝绿空间上来。再说大点就是山水林田湖草。蓝绿空间实际上会形成一种跟热岛效应相对的冷岛效应,就是冷源。

  如果在城市中均匀分布一些蓝绿空间,对降温应该有很好的效应。

  记者:在城市规划中,有没有具体的指标考量如何缓解热岛效应?我们国家对城市的绿色建设,有没有制度上、法律上的要求?

  万艳华:城市规划中有“绿地率”,这是一个强制性指标。微观来看,一个小区、一个单位都有绿地率要求。城市也是一样,在产业园区绿地率达到50%。那么绿地就变成一个冷岛的冷源了。我们对水面率也有要求,但因为南北方差异,指标并不统一,北方可能为8%,南方可能为10%,也就是说,湖泊也好,河流也好,在城市中是有一个期望值的。住建部提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水,蓝绿空间都包含了。

  通风道也是解决高温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对南方意义重大。我们国家冬季是西北风,夏季是东南风。就我国地形地貌而言,东南方向有夏季风进到城市里,起降温作用。

  其实,从规划指标、空间结构、通风廊道,再到建筑形态,是有很多针对气候变化的课题的。

  谈热射病

   2小时内体温须降到38.5℃以下

  记者:提到高温生产,我们看到不断有媒体报道因热射病死亡的案例。谁容易得热射病?

  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高燕:热射病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力性热射病,一种是非劳力性热射病。我们通常称非劳力性热射病为经典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常常发生在运动员、士兵、做剧烈运动的劳动者身上,非劳力性热射病常常发生在居家的老人、儿童、热习服不是特别好的人身上。实际上,热射病是暴露于热环境,或者加上高温、高湿、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机能失衡,它的发病机制是非常清楚的。

  热射病危害程度非常高、病情进展特别快。

  记者:像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巡警、户外检测员等一线劳动者,需要冒着酷暑坚守在工作岗位,应注意些什么?

  高燕:有很多管理办法应该发生变化,比如环卫工人,可以适当减少工作时间,半小时换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等户外作业的人群,特殊情况下可以暂停工作。还有一些人,可能要有一些热习服的训练。

  记者: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应该采取什么紧急施救和处理方式?

  高燕:在人群中一旦发生这样的疾病,应该现场立刻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立刻把病人移至阴凉的地方,或者是有电风扇、有空调的地方,迅速给病人补充适当的水分。病情严重的病人要及时送往医院。整个过程都要有降温和补水措施,保护好气道,安全地送到有能力救治热射病的医院,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在高温状态下,病人体温特别高,甚至达到40℃。而我们救治热射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两个小时之内必须降到38.5℃以下,它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会明显减轻。

  记者:您有没有一些生活小妙招可以解暑和预防中暑?

  高燕:自己防护非常重要,夏天戴太阳帽,穿防晒衣物,打遮阳伞,这是最简单的。还有一些经典热射病案例,比如:一些老年人居家从来不开空调,也不愿开窗户、开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技巧了,可以在另一个房间使用空调,开着门,也可降低老人房间的温度,达到预防热射病的效果。

  热射病发生后,记得将病人先移到通风的环境下,如果湿度达到90%,整个皮肤就像蒙了一层塑料布的感觉,往往比温度高危害还大,它会影响热射病的发生率。在大兴安岭,湿度高达90%,温度在25℃的时候就可能发热射病,这就是这个疾病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风降温,哪怕是旁边有个小河沟也可以解决问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罗丹妮实习生曹闳禹严亚

责任编辑:焦志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