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风采
面对批评,于丹如何想?如何做?
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坦率地说,我能理解。我觉得,大家对一个现象有关注,比没有关注好。既然我能够讲一心所得,人家千心万心皆有所得,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对经典进行阐发。我能说话,人家也能说话,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东西一定是不同的。
有一些学者站在纯学理的角度,认为我这样解读不通,我完全能理解。我读硕士的时候是学古典文学专业的,我理解这个纯学理的角度;但我读博士的时候是学大众传播专业的,我更知道《百家讲坛》让我站在这里的意义,给我这个时间段和频道资源,那就必须要对观众负责。我们看,坐在这里的叔叔阿姨,他们有可能只是小学毕业,但是他们都知道孔夫子在历史上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圣人,他说的话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有关系。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得以一种大家能懂的方式去聊一聊吧?所以我觉得,那些严谨治学的学者不一定是教传媒的,他们的是一种研究的角度,而我的角度是一种普及的角度。我觉得人家只要抱着一种真诚的意愿,说你哪个地方讲得不够严谨,或者你这种提法站在学理角度是不被允许的,其实对我有好处,可以让我的讲解变得更完善一些。而且,不同的声音越多,越说明更多人关注,这对《论语》的解读大有好处。
所谓的批评,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抱有诚意的探讨,另外一种,有一小部分是带有人身攻击的色彩。抱有诚意的探讨,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尊重,我要对人家说谢谢,因为我确实没有人家那么专业,那么严谨,人家提出来的问题我都得去看。至于人身攻击的谩骂,一笑随风就好,那个东西不会干扰到我。
我觉得孔子讲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管好自己,让自己在当下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我从来不敢说我提供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会准确地传递出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圣贤之道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贴近人心的,它能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它能给你解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生命的成长都必须穿越你必须经历的磨难,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去帮你。我不觉得我真的可以去帮大家,我发现太多太多的人需要一种生命自救的力量。我会更信任经典,经典也不能救赎一切,但它能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力量。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