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四季度的急转直下
2008年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到四季度的6.8%,变化有些急剧。特别是年底的工业、发电量等,都出现急速下滑。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在四季度的急转直下?它预示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据权威部门的专家分析,四季度的变化除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经济周期调整等中长期因素外,还有一些短期因素。经济短期内快速下调,首先与市场预期的变化和企业库存调整有关。另外,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具有加速上行或加速下行的特征。
在12月份的数据出来后,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其中也开始显露一些积极的变化。
货币信贷的积极变化。12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在连续6个月回落之后强劲反弹到17.8%;狭义货币供应量终止了连续7个月的回落态势;12月当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这3个数据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开始显现积极的效果。
消费增长出现加快迹象。12月份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消费,实际增长在加快,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包括汽车、服装、化妆品,乘用车销量达到64.4万辆,创月度销量之最。
投资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加快了0.7个百分点。环球金融服务集团近日发布了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从三季度的88上升到四季度的103。
进出口也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的苗头。进出口的陡降趋势在12月份得到初步遏制,这意味着出口政策开始显现成效。
工业生产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12月份的工业生产的速度比11月份加快了0.3个百分点,尽管加快幅度不大,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12月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9个大行业,其中有16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比11月份有所加快。12月份当月工业产销率98.7%,比11月份产销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12月份企业的库存在加快调整。从原材料价格看,钢材、煤炭、有色金属和化工类产品价格不仅开始稳住,而且开始有些回升。
“尽管这些积极的变化是苗头性还是趋势性,还需要认真观察,但是,这些积极的变化,很有可能就是寒冬中的丝丝暖意,很有可能就是黎明前的点点霞光,也很有可能就是燎原之火形成前的星星火种。”马建堂说。
严冬里的信心从何而来
在一个寒冷的经济季度和自然季节,讨论信心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面对大起大落的数据,面对尚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局长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否还一如既往?
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马建堂对记者的此类提问几次给出坚定的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确实碰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困难,一时的困难。就像今天我们一出门碰到这样一个寒冷的早晨,它不会永远都是这样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朋友们,我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哪里?第一来自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而打破和消除。第二来自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城镇化、工业化,是中国人民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强大的需求,这些需求仍然会推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强劲发展。第三来自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变。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步,使中国的供给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中国有七八亿的劳动力,有20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基础设施在不断改进。庞大的需求和强有力的、日趋完善的供给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信心,还来自于对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有信心。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及时、有力地采取了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的十项措施,也有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十个规划,还有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打后劲、打基础的十几个科技创新的专项。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肯定会走出目前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