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将培训班外包?
清华大学方面在12月2日首次对此事及时发表了声明,声明称,学院认为“招生广告凡经继续教育学院审批通过的,从未列作过主讲专家名单,也从未作出具体主讲专家的承诺”。声明还称,针对此前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有关学院将该项目“承包”给个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但这一内容实际上并未在起诉书中出现。作为“开放式”办学的一种改革措施,学院认为“所举办的部分教育培训项目有一些合作单位,合作单位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均经过严格的审核”,合作单位并未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因为“所有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均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背后的矛盾又不得不让人深思和质疑,于博告诉记者,开庭时他向法院提交5份公证书,公证书对一些涉及到10多位名师的网站广告进行了公证。但是,“清华大学代理人否认了这5份公证书证明的事实”。而这些网站提供的招生收款的银行账号都是清华大学的账号。而且,在庭审后的当天下午,这些网站都已经把有关招生广告的内容进行了删除。
提到被学院否认的研修班承包给个人的问题,于博回忆了当时的过程,“当学员代表与学院进行交涉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助理陈肖庚、金融培训中心主任秦宝波向学员代表解释说,他们把这个‘总裁班’项目外包给张中朝个人了,张中朝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聘请好的教师进行授课。之后,陈肖庚代表继续教育学院向学员们道歉,并宣读了一份书面答复,承诺将重新聘请学界和业界有影响力的师资为学员授课。陈肖庚还称,学院已将‘总裁班’管理权从张中朝手中收回,交由该院金融培训中心主任秦宝波直接监管”。
“名校”培训班受质疑
近年来,名校总裁班办得如火如荼。其中,有大学院校利用MBA师资开办的,也有培训公司邀请知名教授学者组织的;有总裁战略培训班,也有总裁执行课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总裁班是否名副其实,是否真如宣传那么好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曾经在清华大学总裁班就读的一位学生张欣。张欣是河北一川胶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3月报名清华大学总裁班,当时学费为19800元,学期为一年,每两个月上三天课程,一个班总共有90多位学生,记者初略估算一下,总课程也就不到20天课。
一位培训业内人士透露,高额利润是这里面的主要动因。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收90人的总裁班,每人收2万元学费,总共上20天左右课,平均下来每天学校收取的学费就是近9万元,但讲师费和其他费用加起来平均每天4万都不到。
对于近1000元一天的课程,张欣不避讳地告诉记者,报名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希望能在多余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接受最新的经营理论及案例,其次,选择这种总裁班的学员,大多数是全国大型国企或是民营企业的老总,或者是地方官员,一般算是比较成功的人士,借此也可以结交一些生意上的朋友。“这本身也是培训班的一个卖点。”
据张欣介绍,虽然是在清华大学校内上课,但是上课的老师大多数是集中在北京的专家及老师,并不是清华的师资。(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张欣透露,这个培训班尽管是挂着清华大学的招牌,实际上是属于私人承包的,“承包者是清华大学的员工还是老师就不好说了,只是挂靠清华大学而已。”
名校培训班 “外包”之弊
利用名校的牌子,将具体的教学外包给企业进行商业经营,这种学校和企业进行利益分成的培训模式,究竟是好是坏呢?
《法制周报》就此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教授王嘉毅。对于目前全国总裁班现象,王校长认为,名校办培训班本身是个好事,“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有着本身的资源,如优秀的师资和较高的教学质量等,这就可以利用大学本身的优势来服务社会。但现在却普遍存在著名大学的继续教育利用名校的牌子,而将具体的教学任务外包给企业或者是个人,进行利益分成的培训模式。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完全按商业化操作,培训班也好,再教育也好,学校应该要注重发挥优势资源服务,而不能以赚钱的目的,名校的培训一定要跟本校教育一样,要珍惜自己的声誉。
总裁班学费高、课时少,如果是真的请了名家,像有些学校可以请到目前国内知名、优秀的企业总裁,经济学界的知名人士,让他们来指导和交流经验和理念,这都是值得的。但如果不是名副其实请到了名家,那就是一种欺诈行为,现在很多培训班就是只要能招到学生就行,因此,这种外包现象的操作,大学本身也要严格控制,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联合的好处办好培训班,不能完全商业化,只为获取利益,失去教育的本身意义。应该发挥大学的优势资源,结合经济效益,做高端的培训。
“名校把品牌外包,让他人利用这个品牌办学。承包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害名校的牌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受损的还是名校本身。不是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于博告诉记者,他已经做好了向北京市一中院上诉、再告清华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