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飞箭射天狼
50年来,我国已研制成功20多种型号的“红旗”、“红缨”系列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中高空地空导弹系列。1964年1月,国防部五院提出在“543”导弹仿制成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红旗二号”地空导弹的任务,并任命钱文极为总设计师,吴展、陈怀瑾、李蕴滋为副总设计师,后陈怀瑾接任总设计师。“红旗二号”增加了导弹的射高和作战斜距,增强了制导站的抗干扰能力,确保了测量精度,改善了操作使用性能。
到1966年底,“红旗二号”经过多次战斗弹和遥测弹的飞行试验,1967年7月设计定型。同年9月8日,我国防空导弹部队用新装备的“红旗二号”导弹击落窜入我国华东地区上空的美制U-2飞机。1984年和1985年,“红旗二号”实施拦截空中导弹试验获得很好的效果。
后来,在“红旗二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自主研制成功了“红旗二号甲”和“红旗二号乙”地空导弹系统。“红旗二号甲”提高了飞行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增强了攻击垂直机动目标的能力和武器系统自卫的能力。“红旗二号乙”具有迎面、侧向、尾追的攻击能力,是一种高效率、全天候、全方位作战的要地防空武器。
1965年8月6日,七机部提出研制“红旗三号”地空导弹的任务。1966年—1969年,“红旗三号”进行了导弹飞行试验,在扩大作战空域、提高制导精度等方面取得成效,1974年进行拦截高空、高速靶弹试验获得成功。
低空超低空地空导弹系列。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五号”地空导弹的任务。“红缨五号”是一种单兵便携式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米~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1982年-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1979年,又决定研制改进“红缨五号甲”全天候、红外寻的单兵肩射防空导弹。1985年设计定型。
1979年6月下达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它的特点是低空超低空作战性能好,能跟踪和拦截超低空目标,作战反应时间短,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操作方便,机动性能好,能对付多个目标。1988年进行飞行拦截试验,首次拦截双目标获得圆满结果。该型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地空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各防空导弹通过检阅,展示出它们的风采。这些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满足了区域防空、要地防空、野战防空、舰队防空和单兵防空的需要,实现了基本型、系列化、高起点、上水平,初步完成了更新换代的要求。海鹰翱翔卫国疆
1960年,我国同时开始仿制“542”(苏制C-2)和“544”(苏制II-15)两种反舰导弹,1961年7月决定集中力量仿制“544”导弹。国防部五院先后任命李同力、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544”系一种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后命名为“上游一号”。1966年6月,“上游一号”导弹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同年11月进行定型试验,按不同高度、射程实施单射与双发齐射,结果试验成功,达到定型要求。1967年8月,“上游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
1974年5月,经过改进,换装了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简化了发动机,使用了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使其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改型后的“上游一号”命名为“上游一号甲”导弹,1984年3月设计定型。
海鹰反舰导弹系列。
1965年,决定将“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改进设计成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保卫沿海城市、海港,封锁海峡、海湾。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74年8月设计定型。
“海鹰一号”研制成功后,为了担负海军远洋护航任务,决定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作为舰舰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9月,“海鹰一号”导弹装在驱逐舰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1976年1月,“海鹰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83年-1985年对“海鹰一号”舰舰导弹又作了改进,在飞行试验中取得好成绩,后来将它命名为“海鹰一号甲”舰舰导弹。
196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海鹰一号”的基础上研制“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海鹰二号”导弹加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概率。梁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1967年9月圆满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1970年3月圆满完成定型试验飞行。
1970年为了提高“海鹰二号”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空防能力,将其雷达导引头换装成红外导引头,命名为“海鹰二号甲”红外弹,1980年完成定型试验;与此同时,又将导弹换装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选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导弹平飞高度,实现超低空飞行,研制成功“海鹰二号乙”,1979年成功地进行了研制性飞行试验,1982年设计定型试验取得好成绩,1984年1月设计定型。
1970年4月,全面开展研制“海鹰三号”低空、超声速岸舰导弹。这种导弹采用先进的冲压发动机,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威力大的特点,1979年7月发射试验成功。
鹰击反舰导弹系列。“鹰击六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论证了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这种导弹由机载发射,攻击水面舰艇,具有射程远、作战区域大、机动性能好等特点。1977年审定了空舰导弹武器系统方案,导弹用“轰六丁”飞机发射,命名为“鹰击六号”空舰导弹,路史光担任总设计师。“鹰击六号”导弹武器系统于1982年开始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空中发射4发均直接命中目标。1984年“鹰击六号”完成设计定型试验。
“鹰击八号”:197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鹰击八号”超声速反舰导弹研制方案,鲍克明、路史光、姚绍福先后任总设计师。“鹰击八号”采用两级固体发动机,具有超低空掠海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一弹多用和小型化的特点。1985年9月进行导弹装快艇的设计定型试验。“鹰击八号”共有装飞机、舰艇的5种型号。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亮相,外国人惊呼中国有了“飞鱼”导弹。
“鹰击一号”:1989年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我国展出了“鹰击一号”低空超声速空舰导弹。“鹰击一号”导弹总设计师是沈世绵。这种导弹的巡航速度为两倍声速,最大射程50千米,主动力装置为冲压发动机,具有突防能力强、弹小威力大、安全方便等特点。1979年开始飞行试验,1986年取得导弹发射完全成功。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举行的东海海域军事训练和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我国的飞航式导弹已有20多种型号,在技术上从亚声速发展到超声速,从液体发动机发展到固体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从单项制导发展到综合制导,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方面获得很大发展,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