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焦点要闻滚动**
搜 索
【治国理政这三年】工业篇
2016-04-01 17:04:06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三、经济结构优化彰显成效,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行业之间生产结构的变化、利润增长的优势行业体现出产业升级特点;行业内部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在进行,传统行业通过优化配置实现转型,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产品结构升级,生产附加值提高促进产业链价值提升。

  (一)工业生产结构持续呈现积极变化。十八大以来,高技术产业比重连年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递增,2013年至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9.9%、10.6%和11.8%;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比重最大的行业,2015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为31.8%;消费品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2013年至2015年增加值比重依次为24.5%、25.1%和26.1%;高耗能行业及上游采矿业比重逐年下降,2013年至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依次为28.9%、28.4%和27.8%,采矿业比重依次为12.4%、11%和8.6%,显示出工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二)利润快速增长的行业显示出产业升级特征。2013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利润总额66683亿元,年均增长10.8%,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0943亿元,年均增长8.8%,高出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家庭汽车消费的不断增加,汽车制造业成为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创造利润最多的行业,三年共实现利润总额17170亿元,年均利润增速达14.4%。

  (三)传统行业通过产业链价值提升和产品结构优化等方式实现转型发展。在传统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总体上呈走低态势的同时,其结构调整也在深化,通过生产份额、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从传统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生产份额更多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调整。如钢铁、有色工业中,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冶炼行业生产份额减少、增速走低,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压延加工行业生产份额增加。2013年至2015年,钢压延加工生产实现了8.6%的较快年均增长;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生产年均增长13.5%,利润年均增长8.8%。另外,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等细分行业这三年的年均生产增速在10%以上。产品结构也在向质量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调整。如建材行业中,传统的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增长相对较缓,而技术含量较高的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2013年至2015年产量年均分别增长7.4%、11.1%和14.3%;轻质建筑材料制造、防水建筑材料制造、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等新型建材产品2013年至2015年的年均利润增长均超过10%。如化工行业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量2015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四、工业出口仍保持增长,装备制造业出口成为支柱

  (一)工业出口仍保持增长。2013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352986亿元,年均增长3.1%。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明显减弱的形势,工业出口仍保持一定速度,年工业品出口规模突破十万亿元,是十分不易的。

  (二)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品出口的支柱产业。2013年至2015年,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22804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64.6%。装备类、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品成为出口主力,体现出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下,中国工业出口的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资本竞争领域。

  (三)部分行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5年,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3.6%,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1.1%,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0.5%,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0.2%。事实证明,在外需总体低迷的态势下,出口的供给侧升级仍大有可为,依*质量提升拓宽国际发展空间、瞄准细分市场取得海外竞争突破、通过抱团出海实现产业联结共赢,是工业品出口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可行之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焦志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