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焦点要闻滚动**
搜 索
“开放”为何成为习近平两会时间高频词?
2017-03-07 08:48:04 来源:新华视点微信公号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2

  “开放也是改革,要寓改革于开放之中”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这几年的两会上,不光在上海代表团,习近平参加其他代表团审议时也多次强调开放的重要性。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党的十八大后,我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就选择广东,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回顾30多年历程,进一步宣示把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决心。

  习近平对大家说,30多年来,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很好发挥了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开放不仅是东部沿海省区市的事情,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加快发展也需要开放。

  广西有约1600公里大陆海岸线,是我国唯一同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2015年3月,习近平在广西代表团指出,开放也是改革,要寓改革于开放之中。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是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黑龙江位于祖国东北边陲,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2016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谈到“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希望黑龙江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成为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3

  “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

  开放,不仅是一项项具体政策,也是一种胸怀、一种姿态。在习近平的治国方略中,开放的理念和精神贯穿始终。

  时间回到2012年12月,刚就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首场外事活动便是同外国专家座谈。他告诉与会外国专家: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

  此后,从国内到国外,习近平多次生动形象地阐释开放的道理。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展现大国胸怀——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

  2015年11月,在马尼拉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明确宣示中国的外资政策——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2016年9月,在杭州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习近平描绘开放的“百花园”——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2017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以世界经济的大海作喻——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坚持开放发展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习近平的两会声音,再次向世界发出了清晰的讯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岚

【专题】2017全国两会

【两会动新闻】2017年全国两会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