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告别水上漂,渔民安家更安心
2017-03-10 20:12:16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作者:卞小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新华调查

  3月6日下午4点多,30多岁的葛单娟像往常一样,掐好放学的点,从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东方小区的新家出来,前往镇中心小学。“以前孩子寄宿学校或亲戚家,大半年才能见一面,现在我们上岸了,他不再是留守儿童。”她说。

  2013年,国家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后,葛单娟一家告别渔船上岸买房,生活由此变了模样。

  拥有近110公里海岸线的射阳,截至去年底,已有224户渔民告别大海、长江上岸定居。3日,记者走进集聚着130户上岸渔民的黄沙港镇,探访他们的新生活。

  黄沙港中心渔港码头上停靠着的渔轮。卞小燕摄

  “满载而归”空挂船头旗上

  “抬眼望天,低头见水,唯独看不到岸。”10年前,葛单娟离开自家渔船,嫁到夫家船上。一家三代七口人,小渔船承载着全部生活。“生活仓5平方米,结婚时在床边隔层木板,就算分仓了。”她回忆说,那时候,除捕鱼、做家务、听收音机,更多时间坐在船头发呆。国家号召渔民上岸政策传来后,他们家第一批上岸。

  葛单娟户口所在地黄沙港镇洋中村有2000多名村民,其中逾半捕鱼为生。站在黄沙港中心渔港码头,70岁的杨金海脸庞黝黑,替人补渔网,动作熟练:“漂在长江上,孩子上学难,上岸看病难,最苦的是半夜涨潮,再冷也要起来捕鱼。现在年纪大了,捕不动鱼,就想上岸。”杨金海揉搓着双腿,膝关节疼痛难忍——关节炎是渔民的职业病。

  水上生活注定会遇风浪,而搏击风浪,便是拿命作赌注。采访中,不仅葛单娟、杨金海,洋中村常年在崇明岛捕鱼的吴桂海、钱国银、钱国华都有过多次落水的经历。钱国华回想起几年前,二儿子被大浪卷入江中夭折的那一幕,难掩锥心之痛。

  水中讨生活越来越难。黄沙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午后的码头笼罩在淡淡的鱼腥味中。港湾里停泊着几艘“苏射渔”,还有来自辽宁、浙江等地的渔船。渔轮上方悬着几面旗,写着“满载而归”——那是难以实现的愿景。然而,不断枯竭的渔业资源让渔民收入锐减。

  “这两年,捕到的鱼虾不及过去一半。像鳗鱼苗,以前论斤卖,一个潮水捕几千条,一年赚四五万元。现在数着条卖,小艇开过来收,8块钱一条。现在拉空网都不足为怪。有时白忙一年,还亏本!”吴桂海话音未落,在崇明岛附近江面作业的本村渔民发回消息:三条船捕了4天鳗鱼苗,共卖500元。

  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把生态和资源保护放在渔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农业部将全力推动长江流域全面禁捕,推动捕捞渔民减船转业,使长江渔民基本退捕上岸。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