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推动下的“争奇斗艳”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共享单车的商业空间触发了融资和争夺市场之战。3月1日,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融资,称上线18个月以来已经融资7轮。此前,摩拜单车也完成了D轮2.15亿美元融资,优拜单车、小鸣单车等也宣布获得大额融资。
三月春色怡人,周末的城市街头,桔色、黄色、绿色的共享单车“争奇斗艳”,三五成群的“单车派对”也在校园周边肆意地展示着青春的活力。而在和煦的春风之外,“百车之战”正陷入胶着。
多少是为了迅速卡位、待价而沽,多少是为了攻城略地、争夺用户,甚至会不会有企业单纯冲着押金而来,还有几家企业在坚持“缓解拥堵、减少雾霾”的初心?这种新兴的共享模式能否盈利,又能持续多久?
品牌越来越多,几乎“一星期就能出现一个新品牌”。如,hellobike在福州投放了3万辆单车,福建莆田针对本土市场创立卡拉单车;北京市海淀区创立的智享单车,则回收辖区老旧、闲置自行车投放市场……这些品牌有的主打三、四线城市,有的推出“免押金”“免费骑”等营销策略,竞争十分激烈。
然而,盈利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用户数量增加,高频次骑行有可能降低成本。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告诉记者,ofo单车造价几百元,一辆车每天只需要完成1.5单,就可以抵消所有的车辆折旧与公司运营成本。
“互联网商业拼的是流量和用户,市场占有份额是一方面;第二要看平台的资源,比如上游工厂和下游区域管理资源等;第三则要看供应链能力,包括车辆产能和维护,这是由效率和成本支撑的关键环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刚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商业模式上说,共享单车极具想象空间。共享单车的APP所带来的庞大用户流量和资金沉淀,都有很大的商业操作空间。物联网的发展也为共享单车打开了更大空间。
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理事长刘学权表示,按目前共享单车的投放范围来看,全国总需求量初步估计在2000万辆左右。“以每辆车平均每天5个人骑计算,产品使用寿命约在2年,未来每年将会有1000万辆的修补市场,而这个市场将成为未来制造企业争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