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受访者喜欢“鸡汤文学”,42.3%受访者认为缺乏新鲜感
谈及“鸡汤文学”盛行的现状,贵州某出版公司的编辑李芳(化名)表示,这是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读者偏爱励志类的书籍,出版社就会出版更多同类型的书;反过来,某一类书的‘扎堆儿出版’也会对读者的选择造成影响”。
“励志类书籍就像快餐,吃起来过瘾,却没什么营养。读得多了,会发现许多都是一个‘套路’。”张晨曦直言。
调查中,51.0%的受访者认为“鸡汤文学”传递正能量,非常喜欢;42.3%的受访者认为同类型书籍泛滥,缺乏新鲜感;39.4%的受访者认为“心灵鸡汤”过多会让人感到矫情;30.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应势所趋,无可厚非;26.3%的受访者认为“鸡汤文”大都缺乏深度,不适合作为主要阅读类型。
人的兴趣各异,喜欢的书籍类型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除“心灵鸡汤”,读者喜爱的读物类别还有:历史类(37.0%)、财经类(36.9%)、传记类(34.2%)、科普类(31.2%)、“干货”类(27.6%)和漫画绘本(15.4%)等。
“我们的阅读不应该局限在某个类别,而应该广泛涉猎。”张晨曦认为,只有对每个领域都有所认知,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孙景涛则表达了对当下年轻人阅读现状的担忧:“很多孩子没有养成从小阅读的习惯,对阅读和写作的态度是功利和应试的。”
本次调查中,67.8%的受访者平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56.4%的受访者目的是放松心情,45.4%的受访者是为了获取最新资讯,3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专业性观点,还有21.7%的受访者阅读的目的是消磨时间。
“年轻人爱读励志类书籍不是坏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热爱,多读‘无用之书’,享受阅读的乐趣。”孙景涛说。
实习生崔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