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秀
退休教师结缘毕秀技艺
据了解,作为林芝的特色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布响箭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芝市巴宜区的米瑞乡,也因响箭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响箭把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结合在一起,至今盛行不衰,并被列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在林芝市工布响箭协会主席索朗次仁的推荐下,记者联系到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巴鲁(毕秀即响箭的箭头)。巴鲁曾是一名教师,退休之后开了一间出售弓箭和毕秀的店,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巴鲁还担任着收徒传艺的任务。在米林工布毕秀传习所,巴鲁负责传授技艺。
说起与毕秀的渊源,巴鲁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他发现身边有人在玩毕秀。“咻、咻”的响声让他对毕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真正与毕秀结缘,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有个亲戚知道我所在的地方有人玩毕秀,他让我帮忙要一对。我就去找,别说要了,拿着钱都买不到,我才明白它的稀缺。”巴鲁说。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巴鲁遇到了一位可以教他制作毕秀的人。对方见巴鲁诚心学,就答应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巴鲁掌握了毕秀制作技艺。从此,巴鲁与毕秀工艺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

毕秀
为传承文化担起更多责任
巴鲁介绍,他制作毕秀的原料多采用米林当地产的硬杂木,比如桑木、核桃木等。制作毕秀需要用刀将木头加工成长5厘米左右、周长3厘米左右的圆柱体,再将圆柱体两端横截面磨至平滑。然后再选取一个截面进行绘制,然后通过标记、绘制、雕刻、打眼、黏合、磨光、润色、晾干等步骤,毕秀就算制作完成了。
巴鲁告诉记者,制作毕秀一方面传承了文化,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他的生活。“10多年前的一天,有朋友从瑞士到西藏,走的时候从我这里带了几对毕秀。回去后不久,那位朋友又下了100对毕秀的订单。”巴鲁说,因为时间紧,他只完成了80对,那批订单给他带来了6400元的收益。
因为有着毕秀制作的手艺,从学校退休后,巴鲁就开了间“工布毕秀专卖店”,里面有毕秀,有弓,也有箭。巴鲁说,每年他都可以做很多毕秀,少则五六百对,多则达上千对,一年的收益,除去成本也有几万元,制作毕秀让他的生活条件好了起来。
因为林芝人对响箭的热爱,也因为毕秀的制作技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帮助传承人改善生活条件,因而使得更多人对毕秀制作技艺有了兴趣。
记者韩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