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百姓获得感加强
对患者而言,北京医改改变了以往的就医体验,其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医事服务费的设立和药价、检查费用的降低。
对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就诊的曲大爷来说,对改革的认识经历了从“困惑”到“理解”的过程。曲大爷八十多岁的老伴患有糖尿病,他定期来医院给老伴拿药。8日一大早,曲大爷像往常一样拿着一元硬币来挂号,却被告知要交10元医事服务费时,他纳闷了,“不是没有挂号费了么?现在不但没取消,怎么还变成了原来的十倍?”
工作人员为曲大爷算了一笔账:氯沙坦钾片原来价格45.8元一盒,8盒共计366.4元;医改后这种药的价格为每盒37.9元,8盒共计303.2元,这样算下来总共节省了63元。这样一算,曲大爷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对于药价的降低,在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也有体会。今年62岁齐女士患有高血脂症,她住在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每个月都来社区中心开药。“一盒立普妥便宜了19块钱,现在55元一盒,我一个月吃四盒。我们退休工人钱本来不多,药费降下来挺好的。”齐女士还告诉记者:“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今年初签了家庭医生,很方便,服务态度也好,还指导我用药,有社区看不了的病时再去其他医院。”
与药费相比,CT等大型检查费用的降低,给患者带来的获得感更为直接。在天坛医院的退费窗口,共有74名患者带着预约检查单据前来退费。天坛医院医务处处长姜悦告诉记者,新政后头部CT扫描从180元降为135元、磁共振成像从850元降为400至600元,PET/CT从10000元降为7000元,“医改前按照原价预约的患者,带着收费单据来可直接退还差价,享受调整后的新价格。”
对于北京改革,医卫工作者也普遍表示支持。“医师服务费调整是利好,取消药品加成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小。”北医三院经营管理办公室管理研究员金昌晓说,医院去年的药占比约为38%,不算高;门急诊量比较大,2015年是421万人,2016年426万人,按照2015年的数据测算,取消药品加成后实现平移没有问题。
“435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我们单位涉及其中的140种,绝大部分治疗类的都是上调,这让基层更有动力和积极性。”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说,取消药品加成,要求我们提升除药品之外的诊断治疗能力。为癌症病人换药,处理癌性破溃对医护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这类服务的劳动价值更受肯定,医护人员更有动力去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效药价降幅将达两成
彻底破除“以药补医”,全面构建科学补偿机制,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它既涉及深刻的利益调整,又涉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被称为是今年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医改重头戏。根据目前确立的时间表,2017年,全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将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
在这一改革领域,除取消15%的药品加成外,北京市政府搭建的网上药品阳光采购平台也在4月8日同步启动。目前,阳光采购平台上有7000多种药品,供北京市4000多家医疗机构竞争议价,供应基本平稳。截至4月8日16:00,首日药品采购节约费用751.3万元,降幅达7.8%。而根据此前预测,通过配套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品阳光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20%左右。
以此为基础,据卫计委测算,改革后全市医疗费用总量基本平衡,患者费用负担总体没有增加,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平均降幅为5.11%,住院患者例均费用平均涨幅为2.53%。短期看,不同患者费用有升有降,不太均衡,但从长期看,通过医疗服务的调整和规范,最终让百姓受益。
“取消药品加成是我们选择的道路,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这三件事全部进行,这是北京特殊的结构造成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表示,改革目的是调整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由过去的3项调整成现在的2项,从制度设计上减少、遏制医疗机构在药品上获利逐利,使医疗服务更加规范。
方来英表示,我们更多通过制度设计,使医疗服务更加规范、过度医疗被抑制、不合理处方被抑制、药占比下降,这些获益可能比价格变化更为突出,反过来又会促使医疗服务成本降低。(记者李唐宁毛伟豪林苗苗/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