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焦点要闻滚动**
搜 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04-14 22:46:0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学习进行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系统布局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系统梳理习近平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谋划、指导。

  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安新县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人间四月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如同春雷乍响,引发网络刷屏,举世热议。

  一个堪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媲美的全球金融和科技中心,将如春芽破土而出。

  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件“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经过多年酝酿论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年实践,一步一步地脱颖而出。

  从“双城记”到“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涵盖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超过1亿,GDP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三地本可以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资源共享,实现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一则网上流传的“段子”比喻这种窘境:京津冀的汉语拼音分别是jing、jin、ji,字母依次递减,“体型”越来越“瘦”。首都超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吸”走了周遭的发展能量,区域发展差距悬殊。而北京,则又因功能臃肿患上了严重的“大城市病”。

  太“瘦”不健康,太“胖”也不健康。京津冀必须协同发展。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成为此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协同”一词,涵盖了有序合作、整体加强、共同获益的区域发展理念。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京津冀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并首次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习近平多次做具体指导。他有信心,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俯瞰雄安新区容城县田园风光(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先谋后动规划引领

  在协同发展蓝图指引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京津冀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越来越清晰。

  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的思路中。

  2014年,习近平考察北京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3年后,习近平再次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的两项重要任务。

  他指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前后两次考察北京,习近平都不断重申“人民城市为人民”“务必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