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安全如何真“靠谱”
北京市民程志前不久刚刚遭遇了社交媒体盗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他说,“我的一个第三方支付软件是绑定社会媒体账号的,这下子被别人把电子钱包里的钱都刷掉了。”
据了解,像这样由于社交媒体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等手段而造成的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许多人使用移动支付时的隐忧。有学者介绍,我国的无现金支付技术还存在不少安全漏洞,身份证与手机验证码的安全验证技术并不能完全保障无现金支付的安全性。
一位基层经侦警察告诉记者,犯罪分子利用安全漏洞盗窃或伪造他人身份,无现金消费者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账号已被破解,钱款也在网络世界里瞬间消失。反之,现金却是相对安全的。
“由于电子支付的每一笔交易都能被追踪,这极易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事实上,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电子支付和网上银行诈骗案发率,即是全面实现无现金社会必须面临的挑战。”刘俊海说。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建议,监管部门须用制度、技术和法治建立起风险防控体系,搭建令消费者放心的“安全网”,提升无现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首先,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实时、动态的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同时,网络技术服务商应筑牢防护墙,提供安全支付环境。其次,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要依法严惩利用移动支付通道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去现金化将是个长期过程
专家学者介绍,在信用货币时代,一国或者地区的货币当局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普遍希望能够减少现金的使用。去现金化客观上是一个需求推动的过程。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银行卡、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的兴起,全球范围内去现金化进程不断加速。委内瑞拉、印度等国家的废除纸币的行为就是其中的极端案例。
宋科认为,“去现金化是一个逐步减少现金使用的长期过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理想状态的无现金社会很难实现。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完全进入无现金社会的条件。”
他认为,对于央行而言,一方面出于反洗钱、反腐败、防诈骗、降成本等目的,除了传统的技术创新之外,需要主动加快去现金化进程。比如,近来央行加大力度推进数字货币的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果。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也迫使央行被动减少现金的投放,客观上推动了去现金化进程。
在这过程当中,主要问题在于:首先,数字货币依托的底层技术尚未大规模运用,需要在安全和实用性上多下功夫;其次,新支付媒介的出现客观上需要对现有的交易、清算和支付系统进行重新改造,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尚需时日;最后,流通中现金的减少甚至消失,会对现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形成冲击,但是究竟能有多大影响,难以把握。
“加之新支付媒介的出现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破居民现有的现金交易习惯和交易网络,而且,如果全面实现无现金化,居民和企业将失去通过保留现金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负利率对本金的侵蚀。这也会形成对无现金化进程的排斥。”宋科说。(张璇、张遥、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