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陈李育)在贵州遵义的黔北大山深处,藏着一条长7200米的生命渠。
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这条蜿蜒在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的生命渠,以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发渠”,因为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正是草王坝老支书黄大发。
穷怕了就必须修渠!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这是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过去的草王坝,只有一个字“穷”,而无水就是草王坝的穷根。
“修渠引水是全村人最大的梦想。”
过去草王坝只有一口井,水井里是望天水,雨水从山脚的石头缝里一点点渗出来。没有水,农民不敢种水田,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白米饭就成了奢望,用玉米碾碎上锅蒸煮而成的“包沙饭”是过去草王坝群众的主食。
“从当大队长那天开始,我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一是引水,二是修路,三是通电。”黄大发说。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那一年,血性男儿立下铮铮誓言。

修渠失败,2公里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挖渠引水,在太行之巅挖出了一条红旗渠。黄大发也要带领村民修草坝村的红旗渠。
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不过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如果能修一条水渠,把野彪村的水引过来,就能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了。
大队长黄大发做起指挥长,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捞起锤子一顿猛敲;不懂测量,靠几根竹竿就开干;没有水泥,直接糊上黄泥巴。更不要说什么导洪沟、分流渠了。
蛮干当然建不出成果,十年了,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眼看只有最后两公里就成功了,可是水量太小了,最后两公里也无法修通了。”时至今日再说起第一次修渠失败,黄大发依旧觉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