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砥砺奋进的五年】“特色先行+机制创新” 大竹培育富民产业激活农村经济动能
2017-08-03 10:16:28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余开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做活“分配链”:“引领+共赢”激潜能

  转变传统经营观念,让村民得到真正的收益是关键。“村上发展油牡丹,我流转了4.3亩田、3.5亩土,每年就有2200元,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拿1500块钱的管理费,既有收成还能分红,这样的好事以前哪敢想?”正在给油牡丹苗除草的黄滩乡平桥村3组村民蔡高迁一脸喜悦。

  而在石河镇前锋村,为了打消村民对于陌生产业的顾虑,村“两委”与业主共同探索出“菜单式”合作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在‘流转费+务工’‘流转费+种稻’‘养虾+种稻’等多种‘菜单’中任选一种参与‘稻虾共养’产业发展,在利润分配上,合作社占51%,剩余49%的利润拿出来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三赢’。”

  灵活的参与形式极大地激励了村民参与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前锋村拟脱贫户实现100%全覆盖。据测算,按每亩纯收入4000元计算,今年仅小龙虾产出即可为全村带来收益29.4万元,加上水稻产值、务工收入,预计实现产值超过100万元。

  做活“分配链”也为村集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对于李家乡大湾村村民来说过去只能是个梦想,而要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2016年,大湾村在全县率先创立了“1+N+1+X”扶贫模式,即1个专合社+动态建档贫困户+1个村集体+金融政策贷款。以“创新扶贫机制+科学产业规划”为手段,不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当年,该村集体经济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获利1万余元。

  黄滩乡平桥村的股权量化、杨通乡阳光村的“721”分配机制……为了激活特色产业潜能,全县各地创新产业经营机制,给村民算出“明白账”,让贫困户念活“致富经”,为村集体装上了“主引擎”。

  大竹县通过深入实施省定贫困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聚力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和可持续增收动力,着力打造“一片六点”产业扶贫示范,持续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目前,52个贫困村共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6.65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44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78万亩,生猪出栏量达36万头,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筑牢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喜迎党的十九大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