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在漳扎镇的灾民安置点,民宿及酒店工作人员和部分居民在道路旁等待乘车离开。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科学指挥、协同作战——构筑“陆空立体”的安全疏散网络
面对突发地震灾害,需要全力投入抢险救援,也需要科学高效的指挥调度。重灾之后,24小时内完成6万余人疏散转移,是一场科学救灾、协同作战的重大考验。
转移,贵在迅速有效行动。
地震发生后,四川公路、铁路、民航部门密切配合,紧急应对,从陆路到航空、从车站到机场,迅速架设起转移人员的立体安全通道。
震后28分钟,第一架民航飞机从九黄机场起飞,当第一架从成都飞赴九寨黄龙机场的飞机满载乘客返回成都时,朝阳刚刚升起;震后67分钟,成都绕城、都汶、绵广等十余条高速公路开启救援通道;震后110分钟,第一支救援力量在平武集结向灾区挺进……
转移,贵在科学有序疏导。
“为了保障道路通畅,一定要管好往里进的车。”地震发生后,九寨沟县应急办主任吴剑领到了省公安厅的明确指示,要在有限的通道上从远端、中端、近端分别进行交通管控。
“除了只出不进,我们还根据灾情实际,以‘轻重缓急’为原则,安排进入灾区的车辆。”四川省政法委书记、抗震救灾副指挥长邓勇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交通管制期间交警部门只对灾区最急需的救灾物资运送车辆放行,其他的车辆一律要为疏散游客让道。
九寨沟县旅游发展局副局长蔡宏面对的情况更复杂:在喜来登国际大酒店,地震当晚一些游客很惊慌,许多自驾游的游客准备自行开车离开灾区。
“当时正是凌晨,又刚刚发生地震,外地游客本来就对道路不熟悉,贸然开车离开风险更大。”蔡宏赶紧组织工作人员和交警耐心劝阻,直至交警部门通知道路安全有相应保障后,才安排自驾车的游客有序撤离。
转移,贵在保障细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