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去年0人今年2人上一本线:贫困县考大学咋这么难?
2017-08-15 08:37:02 来源:半月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梯形”结构如何形成

  三县部分干部、教师和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映,生源流失、教学条件较差和学生管理难度大等,是形成三县高考“梯形”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是生源流失现象突出。广西部分设区市出台政策,凡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可面向全市招生。有教师反映,由于各校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些优质生源倾向于到教学条件更好的高中就读。

  东兰县高级中学统计显示,2016年,招录高一新生1300名,其中A+成绩8人,当年全县A+学生总数为90人。“大部分A+成绩的生源流向了市级高中和其他教学条件更好的中学。”东兰县高级中学校长韦锦开说。而在凤山县,该县高级中学去年则未招到一名A+成绩的学生。

  二是教学设施、师资条件相对较差。凤山县高级中学副校长罗鹰扬介绍,目前学校校舍短缺,现有校园是按2200人规划建设,但目前已容纳近3500人。按国家标准,学校仍缺20个教室,只能利用实验楼、图书楼的功能室上课,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借用的县职教中心校舍上课。

  此外,学校教学设备也很落后。师资水平不高、优秀教师短缺也是三县面临的共同难题。“高中老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待遇又不算高,加上我们这里属于偏远山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罗鹰扬说,学校的地理、生物等小科目教师数量不足,“全校原本有8名生物教师,尚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这两年来又陆续走了几个。”

  三是学校管理难度大。记者采访了解到,三县高中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具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又占据多数。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少学生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此外有教师反映,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学生沉溺网络和游戏等。

  期待教育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强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大抓手,三县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呼吁,应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状况,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创新教育扶贫工作方式方法,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就读更好大学。

  韦锦开说,贫困地区定招专项计划实施以来,不少毕业生享受政策得以就读大学,但由于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只能就读广西本地院校。

  在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中,因重点高校名额有限,且存在区域竞争,能享受政策的只有少数高分学生。他呼吁,适当增加重点高校的专项计划招生名额,创新招录模式,采取“宽进严出”方式,拓宽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渠道。

  东兰县教育局局长牙启明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弥补这些地区的校舍、教学设备不足等短板,同时合理提高教师收入待遇、福利水平,为贫困地区打造一支留得住、不愿走的优秀师资队伍。(记者:吴小康《半月谈》第15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