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港澳台
搜 索
港青“北漂”:与大时代携手同行
2017-08-17 11:03:4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随着两地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中学生利用暑期走进内地。7月28日,香港120所中学的120名高中学生,来到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开展香港“2017北京、西安航天科技考察团”走进西安交大体验高新科技创新和发展主题活动。图为来自香港的中学生正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参观机器人。(张树忠摄)

  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中午,北京国贸附近的某个咖啡馆正进行着一场名为“从狮子山到长城”的沙龙。5位“北漂”多年的资深香港青年,与60名在京实习的香港大学生热烈互动,分享他们的“北漂心得”。

  “来北京快一个月了,大家有什么感觉?”受邀参加沙龙的徐天成开场的这一问,已经颇有地主风范。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徐天成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最近这些年,像这样的分享会,他一年要参加好几场。“毕竟在他们看来,咱算是‘北京人儿’了。”徐天成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标准,带着些许京腔。

  “老北京”里安新家

  “不知不觉的,就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回香港待久了会很想回来。”2006年就已到北京工作的徐天成抬头一算,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徐天成的家人都在香港,但2009年被调派到香港工作半年,却让他有些恍惚,“总觉得北京才是家,香港只是被调派的地方。”

  初来乍到,百般不适,光是秋天的干燥和春天的柳絮就让徐天成吃了不少苦头。“好在那时每天都有新发现,有这种新鲜感,也不会觉得太辛苦。”如今,乍见之欢已变成细水长流的爱,如果有新来的香港朋友觉得北京不错,徐天成会非常高兴,仿佛为自己的家人长了脸;如果说不喜欢,他总想找到原因,帮他们安顿下来,希望他们有所改观。

  “80后”的曹肇棆从香港来京也有9年了,3年前还在北京创立了“CBD迷你仓”,有了自己的事业。比徐天成幸运的是,曹肇棆的家人也生活在北京,虽然2008年初到北京也面临种种生活细节还有语言上的困难,但在家人的帮助下不到半年就完全适应了。而今虽然事业繁忙,他仍然坚持定期去日坛公园练形意拳,或者抽空和太太去三里屯寻觅美食。“北京很大,很包容,选择也多。”曹肇棆认为,来自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来京8年的余家鸿认为,北京四季分明,开放包容。即使让他头疼的交通和空气问题,近些年也一直都在改善。不过,比起硬件环境的变化,余家鸿对城市软件的改善更有感触。“小区规划越来越人性化了,城市的服务越来越细腻。”就在接受采访当天,余家鸿得知自己的快递被放置在了小区楼下新设的快递柜里,他只要用手机上的条码就可以自己回去取件,免去了托人代领的麻烦。从事投资工作的余家鸿对北京新兴科技的应用环境赞不绝口:“线上线下的结合非常普遍,大家都说老北京老北京,我觉得北京一点也不老。”

  2009年,余家鸿因为朋友一句“香港人并不了解内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了3个月的普通话,借机体验北京的生活。随后,一家新成立的国有投资机构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从普通职员到高级经理,这一体验就是8年。

  由于此前一直在英文环境里工作,余家鸿最初在文书写作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而今,他不仅已经可以胜任各类文书写作,甚至在交谈时常常蹦出很生动的成语。熟悉了北京的工作环境,加之拥有丰富的国际机构工作背景,余家鸿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回想当初来北京的“一时冲动”,他笑言很“任性”,却也感到很庆幸。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