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习近平总书记珍视的那个瑰宝 如今愈加熠熠生辉!
2017-08-22 06:5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施雨岑 许雪毅 吴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文化自信绽放光芒

  厦门市社科联的鼓浪屿研究专家詹朝霞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有外事官员陪外宾参观鼓浪屿一处建筑。当外宾问起这个建筑的一些问题时,外事官员被难住了,没想到在一旁扫地的一位老妇人突然停下来,用纯正流利的英语清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鼓浪屿上,能讲英语的人比比皆是。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是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绽放的独特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世界遗产,既是为了延续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的担当。

  “鼓浪屿申遗成功,意味着它成为人类遗产最精华的一部分。申遗成功的背后,体现了我们国家和人民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李云丽说。

  鼓浪屿申遗顾问、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难忘,在鼓浪屿申遗的9年间,那些岛上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助申行动:

  在岛上生活67年的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董启农组织270多个家庭旅馆开展摄影、读书等各种文化沙龙,让更多的游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体验岛上的文化;

  褚家园咖啡馆的老板谢绵聪整理展出数百张家族传承的老照片,为世界各国的专家一次次讲述鼓浪屿百年来经历的民族兴衰;

  几十位年轻的音乐人聚集起来,发掘整理鼓浪屿的音乐篇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组展示鼓浪屿的人文内涵;

  鼓浪屿遭遇超强台风突袭后,新老岛民乃至暂居岛内的艺术家、游客和社会团体等主动参与到灾后抢险中,迅速摸清灾情,协助清运垃圾、维护公共秩序、记录救灾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吕舟说,“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自内心重视、认可、挖掘自身文化,才能更好地形成保护上的长效机制。”

  在生活节奏加快、全球化浪潮加速的大环境下,鼓浪屿和很多世界遗产地一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和平衡原住民与外来者、老龄化与年轻态、商业利益与人文传统等诸多关系的复杂挑战。

  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专业团队指导、社区广泛参与和全社会高度关注,鼓浪屿申遗立足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展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全面强化文化、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和规范管理与国际接轨。

  比如,鼓浪屿借鉴国际社区博物馆概念,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设立文化中心,邀请各国学者和有识之士参与整理地方史料、编纂交流期刊;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4小时进行上岛游客数量预警系统监测。

  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重新绽放出的文化之光,令近年来专注于鼓浪屿申遗工作指导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的黄晓帆感慨万千。

  “拥有优秀的公民素质和主人翁精神,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鼓浪屿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影响并吸引着来鼓浪屿游览、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黄晓帆说,“鼓浪屿,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

  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申遗成功既是荣耀,更意味着责任。如何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将是鼓浪屿要面临的一道比申遗更加艰难的课题。

  回首过往,小小鼓浪屿,以自己动人心魄的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而今,一代又一代鼓浪屿人精心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书写着崭新篇章。

  鼓浪屿讲述的故事,还远未完结;鼓浪屿涌动的波光,将注定璀璨。

  (新华社厦门8月21日电 记者施雨岑、许雪毅、吴晶)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2日 0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