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二:
游客签“生死契”园方免责?
在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游客在进入园区前需签订《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被网友戏称为“生死契”。协议中使用黑体加下划线的方式强调,游客自驾车游览猛兽区时“必须关闭车门锁,严禁离开自驾车辆,严禁携带和投喂食物,严禁开窗,严禁逗留,保持顺畅通过。”
正因为协议上的白纸黑字,不少网友都在谴责游客擅自开窗的行为,称游客不守规矩、“找野生动物碰瓷儿”,后果理应自负。那么擅自开窗投喂的游客是否要承担全部责任?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认为,现阶段并没有专门针对野生动物园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游客进动物园前签署了《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后就应当遵守规则。另有法律人士援引侵权责任法第81条规定称,“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不过在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看来,园方并非“全无责任”,除游客自身原因外,园方也应该找管理漏洞和问题。“园方能否免于承担民事责任,或者应当承担多大比例的民事责任,关键还得结合事实和法律,看其举证情况,再作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部负责人表示,在经营行为中,保护消费者安全是经营者的第一责任;在责任主体中,经营者是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消费者“违规”不等于经营者无责。
据了解,“7·23”事故发生一年后尚未开庭。家属方将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方面起诉到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各种费用共计155万元,但园方曾公开表示“只愿意从人道主义考虑给予15%的赔偿”。
追问三:
“零距离”自驾游考验素质?
野生动物园内猛兽伤人,让游客和动物园两败俱伤,野生动物园这一旅游业态也很受伤。
“7·23事件”后,北京另外一家野生动物园——位于大兴榆垡的北京野生动物园冷清了不少。北京野生动物园副总经理冯英群说,在一系列猛兽伤人事件后,“游览野生动物园存在安全风险”成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
记者了解到,游客与猛兽“零距离”相处的自驾游模式在国内仅有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和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两家。中国动物园协会理事彭真信对此表示,“零距离”自驾游览模式仍存安全隐患,呼吁从业者应主动淘汰落后的运营管理模式。他说,与猛兽“零距离”接触的自驾游游览模式存在不可控的安全隐患,游客自我约束能力差异大,无法从根本上规避安全风险,目前在行业内已逐步被淘汰。
在国内外,多数野生动物园都采取另一种更安全的游览模式:如北京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自驾游览区,都通过隐蔽的壕沟、水域、地下电网隔离等物理方式,把猛兽与游客隔绝开来,游客可以看到猛兽,但彼此间保持着安全距离,互不打扰。记者游览北京野生动物园时发现,游客在猛兽区自驾禁止下车和投喂,投喂全部由工作人员负责,游客只能在园方指定的温顺食草动物区投食。
国外野生动物园还对游览行为作出了严格规定:如美国黄石公园规定,自驾游乘客必须随时待在车里,随意喊叫吸引动物注意都是违法行为,还会给游客发放防熊喷雾;不少非洲国家的国家公园至今都禁止自驾游,所有进入保护区的游客必须乘坐旅游公司安排的专车。
彭真信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涉及野生动物游览项目的整体布局,严格运营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王兴斌则建议,应加大对违规游客的惩罚措施,并将其列入不文明旅游的黑名单。(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