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名师”牌成了业内的必然选择?
今年暑假,南宁市民赵先生为上初二的女儿报了一个“暑期套餐”,里面包含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为女儿量身打造的一系列学习课程。赵先生表示,起初只是想报个英语班,但孩子在做了培训教育机构的测评试题后,结果不容乐观。听了经工作人员的分析和建议,他最终咬牙报了价值1万多元的学习套餐。
而另一位低龄孩子家长报班的出发点则是“与其假期让孩子到处瞎玩,不如来这里学习”。一家培训教育机构的前台告诉记者,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更愿意把培训机构当做托管孩子的场所,是不是真名师并不重要,反正天天有人陪着学习,成绩多少会有提高。
“目前小学生很多选择大班教学,而初高中生则有不少选择‘一对一’式教学。”培训讲师陈桑(化名)告诉记者,对于前来咨询的家长,机构会选择对症下药。孩子年龄稍小的,就领着家长试听一节课,课堂上老师只要做到有亲和力、能与孩子沟通就行;孩子年龄稍大的,就尽量压低其基础水平,同时渲染升学压力,一番铺垫下来,不需要推荐,家长自己就会抢着要“名师一对一辅导”,冠上“名师”的旗号才能让昂贵的课程价格显得物有所值。
陈桑今年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南宁,并成功通过某连锁教育培训机构的应聘。在该机构名师风采一栏对其的介绍是:北京211高校毕业,已有1年教龄,但在采访时,陈桑直言:自己入职仅1个月。
在陈桑看来,所谓“名师包装”只是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之一,在通往“名师”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如何说服学生、讨学生喜欢,“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诉求,你就是‘名师’”。
基本上,低年级的学生并不在意教学质量,也不喜欢严厉苛刻的老师,所以老师需要摸清楚孩子的心理,简单来说孩子们喜欢什么,培训机构就会尽量投其所好。陈桑的一位同事是负责试讲班的,最常用的技巧是发奖励,若同学们能在家长参观的时候积极配合,就能得到他精心准备的小玩具。
“名师一对一辅导”,看似物有所值,但据陈桑透露,这是教育培训机构“捞油水的法宝”。“一般来说,刚毕业或没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少,但上进心比较强,还肯用功,与初高中生之间也更容易沟通,机构通常会把这样的新人讲师安排到‘一对一’岗位上。”陈桑说,“一对一辅导”一个小时收费约200元,而初入职的大学生只能拿到十分之一的提成,这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假“名师”自然最受培训机构青睐。
“不能说是造假,只能说做生意打广告时总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夸张吧?”深圳一家培训教育机构负责人杨明山告诉记者,打“名师”牌几乎成了业内的必然选择,“大家都说自己那里有一线名师,只有你老老实实地说我这儿的师资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你觉得会有家长愿意来报名吗?”
杨明山透露说,由于课外辅导机构在广告与硬件设施上花费过多,机构里教师的薪资一般较低,很难请动真正资质优秀的老师,而且各类辅导机构中教师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通病:“可能广告刚打出去没多久,先前招到的资深教师就跳槽或是不干了,只能找些不那么资深的人来顶替了。”
师资乱象要靠市场自身的竞争来解决
去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与艾瑞咨询机构在北京发布了《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达700万至850万人。
近万亿元的市场份额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这块“大蛋糕”也成了无数企业眼中的“唐僧肉”。该《报告》调查发现,我国的辅导机构,行业集中度低,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机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在80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中,还未出现任何一家机构拥有超过1%的市场份额,说明了这一行业的碎片化特征。同时,家长对辅导机构教师的认可度普遍偏低。调研中,有近三成家长对辅导机构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持质疑态度,家长对于辅导机构教师流动性大也表示了普遍性的担忧。
面对数量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相关部门的监管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据了解,目前市场的教育培训机构基本上都属于非学历教育,教育部门对于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证的审批权已下放到各县区,县区教育部门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批,对办学环境、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记者在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采访时了解到,教育培训机构在申请成立时需要提交教师的资质证明材料,而且明确必须是相应科目的、具备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大学生授课一般是不允许的。
“我们辖区管辖着大概205所学校,不可能一个个去审查,也可能我们刚检查过,他第二天就增加教师,却没有按要求来我们这里补办材料,进行备案。”青秀区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这种情况,他们每年会通过抽查或年检的方式进行监管,查到不合格的会要求进行整改。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面对不规范办学的情况,更多地要依靠家长和群众的监督,但目前教育局收到的对培训机构的各类投诉中,非法办学、无照经营或收费不合理、培训效果不好的投诉居多,却很少收到有关师资造假的投诉。
还有一些机构为了逃避教育部门的监管,打起了擦边球。南宁市工商局办公室张主任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人在工商注册时是申请开办文化传播、文化咨询类的公司,经营范围里也没有写培训,最后却办起了教育培训。如果接到这类机构师资造假的投诉,工商部门没有相应的执法标准,只能转给教育部门去管。
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只监管本部门审批、注册的培训机构。青秀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没有在教育局登记的培训教育机构并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
“师资造假也可能涉及虚假广告或是违法广告,这块归我们管,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向我们‘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反映。”张主任说。
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刘明兴教授看来,培训机构师资乱象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自身的竞争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监管。这一过程就像上世纪80年代,温州和泉州的民营企业造假成风——生产纸糊的皮鞋等。尽管各级政府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专项行动,但效果不明显。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地方民营企业从简单扩张,开始购并重组和品牌化竞争,质量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民办教育集中的社会培训机构也会遵循类似的发展规律。
“我相信家长是理性的,他们自己会比较选择产品的质量。”刘明兴说,培训机构有典型的两类,一类是针对公办学校的竞争性考试,一类是提供多元化服务。前者的竞争性很强,市场信号非常明确和可观测。如果一定要监管的话,那最好还是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就像温州的鞋业协会一样。
实习生邹青青罗屹钦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