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动机
近段时间,教育培训机构在收费之后“跑路”的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在北京“妙笔菡塘”书画机构“跑路”事件发生后,引起业界对预付费模式的反思。教育培训预付费模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培训机构“跑路”,消费者该如何维权?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展开调查。
两岁十个月的娃娃,怎么会在一年之内花费11万元的教育费用?
“很简单,因为预付费啊。”作为这11万元的刷卡人,北京市民郑乐给《法制日报》记者提供了一份账单:
某综合早教课程,96节课时包,1.6万元;
绘画课程,两年课程包:3.8万元;
英语课程,一年课时包:2.8万元;
记忆类课程,96节课时包:2.8万元。
“孩子一岁半之后,我就开始给她上早教课程,交费时都是预付费,而且报的课时越多相对越便宜,有的则是一年起报,没办法,11万元就这么交出去了。有的课程,我家孩子能上到四岁。”郑乐向记者苦笑道。
然而,郑乐似乎也是幸运的。起码在过去的一年中,这11万元的收款方没有“跑路”。
责任编辑:孙岚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