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
小朱鹮全程蒙眼做手术
由于伤情紧急,基地的条件无法处置,杨海琼赶紧将朱鹮翅膀用胶带缠住,防止其挣扎加重伤情,并用布将其眼睛蒙上放在盒子里(避光和避免受到惊吓)送往乐山进行救治。
当天上午11时许,杨海琼带着受伤朱鹮来到了乐山联合宠物医院,这是该医院第一次救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容有任何闪失,负责人冯强院长决定亲自上阵。“小朱鹮右腿摔断,骨折的断端已戳破肌肉和表皮,完全无法站立。”冯强介绍说,当时朱鹮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看上去完全蔫了。
冯强知道,朱鹮十分怕生,在治疗的过程中绝不能让它再受惊吓,赶紧将它蒙眼的布换成了专业绷带。经过DR数字成像发现这只朱鹮的右腿胫腓骨中断斜线骨折,决定通过髓内针为朱鹮右腿做固定处理。
据冯强介绍,由于受伤部位斜线骨折,单纯的钢针固定又并不理想,骨头容易出现旋转,冯强又用钢丝对骨折部位进行了环扎。“手术中考虑到麻醉的风险,仅使用了局部麻醉。”冯强介绍说,只有在穿髓内钢针时,朱鹮因疼痛轻微挣扎,其余时间一直都很安静。
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冯强给朱鹮补充了营养液。在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受伤朱鹮状态良好,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目前,这只受伤的小朱鹮已经返回基地,住进了“单间”,还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观察。杨海琼说,除了要照顾小朱鹮的身体,还要照顾它的情绪,护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是他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它早日康复。
展望
朱鹮明年五一有望与公众见面
据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首席专家、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站长熊铁一介绍,朱鹮是全球濒危等级最高的物种之一,被国际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就珍稀程度而言,朱鹮是“鸟类中的大熊猫”,是鸟类保护的旗舰物种。
“历史上四川曾是朱鹮在西南地区的唯一分布区域,此次引入朱鹮将有助于在四川重建野生种群。”熊铁一说,为让朱鹮重现四川大地,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在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实施了朱鹮易地保护及野外种群重建项目,引进了50只朱鹮种群。
目前,位于峨眉山脚下的朱鹮驯养繁殖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届时这批朱鹮将正式迁往峨眉山安家。下一阶段,研究团队将系统开展朱鹮的人工繁育、野化培训、野生种群重建,以及提高繁育后代的繁殖潜力和抗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在5年内实现人工繁育朱鹮在四川野外放归。
“公众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川的朱鹮肯定会和公众见面。根据目前的进展,暂定2018年5月1日,开放朱鹮在半野生的环境中与公众见面。”熊铁一说,两年后,这个人工圈养朱鹮种群有可能发展到上百只,如果这批朱鹮能在四川顺利安家,将会是继拯救大熊猫之后又一个极危动物保护典范。(记者顾爱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