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雨日,浙江乐清市。
雁荡逶迤的群峰中,汽车载着我们从市里出发,颠簸60公里,朝着山坳里的镇安学校驶去。
镇安学校,可追溯至1928年的镇安乡小学。这所乡村学校藏在深山人不识,如今却因一个年轻女教师的逝去打破了沉寂。
她叫陈莹丽。

这是陈莹丽生前的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年前,刚过25岁生日的陈莹丽翩然而至。仅仅一个学期,她带的学生成绩在学区评比中就名列前茅。
一年后,站在讲台上,陈莹丽忍着肝癌晚期的剧痛,坚持上完生命的最后一课。
逝去时,差一天26岁。
生命中最后一堂课
2017年6月16日,上午10时,雨。
“铃——”
上课的铃声响起,无力趴在办公桌上的陈莹丽缓缓抬起身子,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伤感。
对于九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中考前的最后一堂社政课(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对于她而言,也许就是生命中最后的一堂课了。
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一阵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那是鞋子拖地发出的声响。两个同学先进来,拿着电脑和教具,陈莹丽缓慢地跟在身后。
看着拖着沉重步子走进教室的陈莹丽,坐在书桌前的学生卢晓琪心里一揪——记得去年开学时,陈老师也穿着今天一样的牛仔连衣裙,一步一跳走上讲台,像只欢快的小鸟。

8月23日,陈莹丽的学生卢晓琪在接受采访时说,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像陈莹丽一样的老师。卢晓琪刚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乐清中学。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眼前的陈老师,虚弱得走路时弓着腰,手捂着肚子,脸色惨白,本来合身的裙子却显得松松垮垮,手臂和腿青筋暴露。
“上课——”陈莹丽的声音让走神的卢晓琪收了心。
“马上中考了,今天我把试题给大家讲讲吧。”
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老实得不敢作声。
她一如既往地耐心引导,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前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填满了陈莹丽短暂教师生涯的温暖回忆。她曾在工作笔记中这样描述过:想过一气之下不再管这些屡教不改的孩子,但这些无视纪律、上课不读书的孩子们,却是运动场上的常胜军,文艺汇演的主角。那几个平时连桌子都不收拾的男孩儿,有次捡到几只被遗弃的小狗,竟然会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小狗们垫一个温暖的窝……
一只手捂着时时作痛的小腹,她爱恋地盯着讲台下的孩子们,害怕一转身就会失去……
教学楼下,一辆车静静停在雨里,父亲陈玉臣在车里等候女儿。
时间一点点划过,半节课过去,讲完试卷,陈莹丽已经累得站不住了。她挪步到旁边的课桌,坐下,手仍捂着腹部,剧痛又起,额头冒起了大颗的汗珠。
“老师……”坐在前排的同学看着她痛苦的模样,想要伸手去扶她。
陈莹丽摆了摆手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是答疑时间,再不问,恐怕就没有时间了。”
“当时我们以为她说的‘没有时间’指的是我们马上就到中考了,哪知道,没过几天,她就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回来。”学生胡悦跟记者回忆起那堂课时,仍不愿相信那是陈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课。
孩子们从没像今天这样后悔自己当时的懵懂——有一次,班上一直闹哄哄的,陈莹丽终于忍不住生气了:“要不是为了你们这个毕业班,我肯定早去住院了!”那时候,很多同学并不理解她的意思,现在想想,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后悔,如今想和她说声“对不起”,已经没有机会了。
孩子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怀念这堂课——“如果回到那天的最后一堂课,我希望永远不要下课。”15岁的卢晓琪平时寡言,讲出这番话时泪水在眼里打转,“我希望能抱着陈老师,不撒手。”

这是8月22日拍摄的陈莹丽生前执教的镇安学校九(1)班教室。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铃——”那天下课铃声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陈莹丽用尽力气站回讲台:“下课!”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再见,祝你们中考都能有好成绩!”
姐姐陈茴茴清楚地记得,那次课后,妹妹回到家,那种松弛放心的神情。
7月13日,陈莹丽与这个世界挥手而别。
手机里还保存着她最喜爱的歌手林宥嘉的歌:“怕我的背影把你吵醒,所以,转身带走,所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