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砥砺奋进的5年]聚人心强基础兴产业 重庆奉节平安乡找准痛点精准发力
2017-09-13 20:35:43 来源:华龙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基础牢,发展动力才能强

  心气儿足是好事,但脱贫攻坚不能光凭一腔热血,还得找对贫困痛点,精准发力,这样才能长久地让老百姓满意。

  平安乡的最大痛点,就是交通。

  地处奉节县西北角、距县城90公里,长期以来都是交通死角,这是平安乡的基本情况。对外交通方面,过去从乡里到县城要两个半小时车程,导致产品出不去,也进不来;对内交通方面,许多撤并村都不通公路,尤其是桃树片区的桃树、长坪、向子3个村,离场镇最远,要翻过两座大山,横渡一条大河,近3000村民要赶乡场,须在奉节、云阳、巫溪3个县之间来回穿行、折返,耗时4个小时才能抵达。

  因此,交通问题成了老百姓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这是共性问题,每次开党员代表大会或者村民大会,大伙开口闭口都要提到这个问题。”林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蔡佳杞告诉记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平安乡多次与巫溪县古路镇接洽,终于于去年底在对方境内修通了一条15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连接道,通过巫溪县的羊桥坝高速下道口、奉溪高速与奉节县城相连,将到县城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

  在乡内,乡政府将通村、通社公路打包成项目,向上申报,尤其突出桃树片区3个村交通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终于获得县相关部门的立项,拨付了400多万元,新修了从梅溪河上山的3.8公里水泥路,并把到乡场的公路一并硬化,大大方便村民出行。

  新修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了梅溪河边。明年,一座大桥将在河上架设起来,村民再也不用绕路,也不用走河上的吊桥,而是通过新修的梅溪河大桥,顺顺畅畅地买卖农产品——届时,近3000村民到乡场赶集,最多只要半个小时。

  产业兴,发展才能可持续

  要脱贫,关键还要依赖产业发展。平安乡老百姓一直以种植“三大坨”(苞谷、洋芋、红薯)为主,效益低下,不但发不了财,连脱贫都无法保障。

  文昌村村民邹运喜过去在江浙一带做钢筋工,每个月工资有四五千元,但由于86岁的老母亲身体抱恙,只得返乡。

  百善孝为先,老邹的决定得到了妻子刘泽玉的支持。可是不打工,收入就少了一大截,家里的生计成了问题。“苞谷、洋芋,一年能挣几个钱?就算是喂猪,光是请人工抬出去卖,那费用也高得很。”刘泽玉说。

  没有特色产业,有手艺有劳力的邹运喜也同样增收无门。这是乡里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平安乡宣传委员高成国表示,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是他们发展产业的基本原则。于是,乡里请来了市农科院的专家,对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得出了比较适合种植辣椒的结论。

  既然如此,乡里便想方设法引来了两家企业,发展辣椒种植。可是,尽管乡干部广泛宣传、发动,企业也承诺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但村民还是不太来劲。“我估计,一是他们从‘三大坨’到特色产业,种植习惯有些不适应,二是过去乡里也曾发展过猕猴桃、板栗等,同样由企业负责收购,却因为企业的撤退而中止,所以村民有一定的担忧。”平安乡农服中心工作人员吴建军告诉记者。

  大多人观望之际,也有部分村民尝了鲜。文昌村五社村民喻德兵便一举种植了600亩辣椒,每亩产量3000—5000斤,每斤1元,眼下正值收购季节,喻德兵数钱数到手软,让其他村民艳羡不已。

  珠玉在前,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要种植辣椒,邹运喜就从喻德兵那里“拼”到了几株辣椒苗,准备在明年小试牛刀。

  而在辣椒收获之后,乡里也有了一些思路。“按照县里的规划,北平安南龙桥是发展高山蔬菜的重要基地,所以我们的方向是高山蔬菜。”高成国说,今年秋天,乡里计划发展2000亩榨菜,到明年再扩大辣椒种植规模,并打造“平安蔬菜”等品牌,让特色农业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