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向郊区投放弥补空白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指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公租自行车,其发展投放都要基于用户需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是日周转率。根据对美国公租自行车系统的调研发现,成功的要素和站点密度以及停放站间距离密切相关,任意两站点之间距离应在1000英尺(约380米)以内,每平方公里10个站点是公租自行车运营成功的主要保障。“美国盈利的三座城市传统公租自行车日周转量都在5次以上。”
可见,要实现较高的周转率,首先要保证租赁站点密度。而由于郊区普遍比中心城区面积大,出行距离长,在骑行需求较低的情况下,投放共享单车容易出现亏损。这也是单车企业不愿意向郊区投放的原因。但这种劣势,对公租自行车而言却成了优势。比如更有条件配建站点、供电设施。刘岱宗说,“过去郊区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没有城区密,市民出行主要靠驾车,但随着一批公交线、地铁线的开通,会逐渐释放更多的骑行接驳需求。”
刘岱宗认为,公租自行车行业迎来了转型期,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根据用户需求投放布局,进一步拓展郊区市场,盘活中心城区现有的站点资源;另一方面,应该走市场化道路,探索盈利模式,适应与共享单车竞争与共处。
还有专家认为,不妨让共享单车与公租自行车共享资源。比如电子围栏普及后,也允许公租自行车存放。(记者孙宏阳刘冕)
责任编辑:孙岚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