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0日讯 9月19日,某报记者收到杭州一位小学家长报料,说是心疼孩子的校长,为哄一年级学生进校上课,不惜临时“改”了校名。
这所小学今年的新生中,有个小朋友每天一走到校门口就哭,不愿意进门。在校门口执勤的校长问孩子为啥不肯进学校,小家伙给出的理由是:“这不是我的学校,你看,连名字都不一样。”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校门口的名牌。
“那你的学校叫什么名字?”校长问。
“是XXX幼儿园。”原来,小家伙认为之前读的幼儿园才是自己的“学校”,其他统统是冒牌的。
现场僵持不下时,还是校长想出了主意,做通了小家伙的思想工作:“那这样吧,以后我们学校就叫XXX幼儿园,你可以在你的课本、作业本封面都写上‘XXX幼儿园’,好不好?”
小家伙止住哭,点点头,这才走进学校。
暑假里,许多爸妈忙着给准小学生做学前准备,送娃去学拼音、识字、英语等新技能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必修课——幼小衔接。
什么是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有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幼小衔接难以得到解决。
1、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衔接。
2、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配合没有沟通好。
老师总结,这些没接受幼小衔接教育孩子不适应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不肯进校;二是上课哭闹;三是不能遵守课堂秩序。

读小学前,爸妈该做些什么
家长最怕孩子在识字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为此做的准备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几项重要内容却往往被家长忽视了。
其实,比起多认几个字,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在上小学前,一般存在三种类型的家长:
1、急功近利型。没上小学前报很多培训班,霸占孩子的大量时间,为的是让孩子提前进入一年级学习的状态,最后往往导致孩子在课堂上不愿意听讲,对学习缺乏兴趣。
2、任由发展型。任由孩子成长,造成孩子太有个性,而且好动,个人意愿比较强。
3、温室培育型。这类家长什么事都代替包办,最后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
这些爸妈表现不同,但都属于没有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爸妈需要做四件事——
1、帮助孩子积极转换角色,告诉孩子当小学生和念幼儿园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过夸张描述,让孩子畏惧学校和老师。
2、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适应力,这有助于预防今后作业拖拉等坏习惯。
3、和孩子一起准备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诉孩子上小学的一些基本信息,培养自理能力。比如,写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联系电话,知道每天上下学的路线、家庭地址等。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们的一些社会行为是在幼儿园时就养成的。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学习能力的过度,孩子才能真正的实现幼小衔接。
来源:钱江晚报、百度百科、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