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防治荒漠化?库布其在行动】从“死亡之海”到生命绿洲
2017-09-21 15:02:15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我现在一个月就能收入6000多块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杭锦淖尔村村民吴直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5个多月前,她作为帮扶对象加入了亿利甘草产业扶贫项目,在阿木古龙甘草产业示范园打工,每天能拿到200元的报酬。在此之前,作为贫困户的她,年收入只有2000元。在她身后,几千亩沙柳筑成一道绿色屏障,挡住了风沙南进的脚步。

  ↑甘草种植户吴直花

  吴直花的经历只是“库布其治沙模式”的一个缩影。近20年来,政府引领,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研机构助力,众力齐发,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不仅发生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产业发展的目标。

  政府主导,向“死亡之海”宣战

  在蒙语中,库布其意为“弓上的弦”,而库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黄河拉成“几”字形,横亘在鄂尔多斯市北部,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受过度放牧、乱垦滥伐影响,沙进人退,威胁“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

  ↑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蒙古包旅游点(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历史上,大漠黄沙给了边塞诗人无数灵感,但现实中的沙漠更像是一个恶魔,一片“死亡之海”,不断吞噬良田和草场,也严重制约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之前甚至发生过居住在沙漠腹地的牧民因难产未及时送医导致死亡的悲剧。

  上世纪90年代,鄂尔多斯市和相关旗区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提出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生态重点工程的主导引领作用,治理荒漠化。其中,穿沙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是内蒙古杭锦旗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穿沙公路。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穿沙公路于1997年开工建设,1999年全线贯通。为修筑穿沙公路,杭锦旗旗委、政府组建治沙公司,派专职人员进行沙漠生态植被建设试验。制定了“北锁南堵中切割”的综合治理方案,同时提出了“前挡后拉”的沙丘治理办法和“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的长远治理方案。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截至目前,穿沙公路两侧共完成人工造林34万亩,飞播造林56万亩,设置沙障4.7万亩,封沙种草107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衍生出特有的“穿沙精神”,鼓舞一代代治沙人继往开来。

  穿沙公路的建成,带动了全旗交通、旅游、扶贫等方面全面发展。极大地缩短了杭锦旗梁外地区与沿河地区之间的运输里程,每年可节约工农业产品运费2000多万元,增加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增加过路收入600多万元。

  此外,杭锦旗还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承包“五荒”、入股、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生态工程。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和造林大户,优先纳入工程范围。仅2009年以来,企业和农牧民的生态建设投入就达到3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压力。

  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过去5年间,库布其沙漠流动沙丘减少了49万亩,中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114万多亩。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