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是王楠人生的分水岭——之前她是乒乓球奥运冠军,之后她是“国球舍”的创始人。
无论是万人瞩目的奥运冠军,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运动员,当他们离开了熟悉的运动场后,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人生方向的问题,公众也格外关注他们。有人去当了明星,有人支起了小摊儿,也有人消沉沉寂,无法找到自己新的人生价值。
离开赛场并不意味着人生落幕。少数运动员走上了创业路,不变的是多年体育竞技所留在他们骨子里的拼搏和坚韧。
没有呐喊和关注的退役后生活
2008年退役之前,王楠无数次想过退役之后自己做什么的问题,不舍、无奈、焦虑萦绕在她心头,最大的感受是“害怕”。
从7岁打球开始,王楠就一直在运动队里,她的世界里只有乒乓球。
“因为你的成绩好,走到哪里都会有很多人为你呐喊,习惯了鲜花掌声,把这个变成生活的常态,所以很怕不被关注的日子,我会非常失落。”王楠很坦诚地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态。
这种担忧唤起了很多知名运动员的共鸣,越是成绩好的运动员落差就越大,痛苦就越大。不知名的运动员更担忧,生活没有了方向,未来也没有积累。
另一位奥运冠军也是如此、竞走奥运冠军王丽萍在退役后虽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也非常无助和迷茫,因为常年的封闭式训练,和相对单一的生活方式令她脱离社会实践太久了,“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否胜任我的工作。”
无论多么害怕,退役那一天还是来了。退役后,王楠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拒绝了各类活动的邀请,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回到家乡威海结婚生子。
最初,王楠因为适应不了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想去跳海”。她不会去菜市场买菜问价钱,因为这些事在队里都有人替她打理好,有半年的时间她都是在提醒自己“活在当下”。
“只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抛掉过去,以非常积极的态度面对你的后半生,那么调整期都是短暂的。希望运动员在真正面临退役的时候,第一不要怀疑自己。”王楠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王楠在团中央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一个窄小房间里面挤了4个办公桌,她的办公桌是其中之一。举办活动时,她也从“有座签”的嘉宾,变成了从头忙到尾的工作人员。
正是经过这些,王楠逐渐适应了退役后的生活。“运动员生涯带给我的荣誉是次要的,最大的财富是给我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会在很短时间之内调整到很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