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在今年年初的《实施办法》中,“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基调被确定下来。
长期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事实上存在的封闭固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名单公布之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这次“双一流”高校遴选采取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方式,是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不是确定“双一流”身份。“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
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的介绍,建设过程中,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据了解,“双一流”建设不仅在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而且在每一轮建设期末,进行评价,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
可以说,入围的高校并不是带上了“铁帽子”,建设不好随时有被摘掉帽子的风险。人民日报在时评中指出,让已经列入名单的高校居安思危,让未能入选的高校看到方向与希望,真正激活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任立楚同时提醒,“双一流”建设的良好生态需要公平有序的竞争来保证。但也要看到,竞争必须公平有序、合理预期,要避免靠“排位置”“争经费”“抢人才”搞“零和博弈”“恶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打乱秩序、破坏规则,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
“服务国家需求扶优扶需扶特扶新”
《实施办法》中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
在此次“双一流”名单的遴选认定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扶持特殊需求”成为两大重要因素。一些对区域发展有带动支撑作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因此登上了“双一流”的首班车。
云南大学此次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表示,这是边疆民族地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更加主动聚焦“一带一路”五通建设和云南重点培育的8大产业。
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大学同样入选B类。此前郑大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建设高校。身处一亿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五经济大省,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中原崛起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与一流人才,特别需要一流大学支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全国有六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在接收采访时表示,中医药高等教育虽然历经6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但还是一个弱势的学科,学科发展受到政策、经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进入“双一流”,将对吸引优秀生源、汇聚一流师资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为深化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杜玉波指出,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对。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争创一流,并不是争创“全能冠军”。如果一味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无学科特色亮点,争取一流建设也会失去优势。
据了解,在建设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根据教育部之前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2/3以上。
“目前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前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 。”,任立楚列出一组数据,“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
杜玉波提醒,不能将“双一流”建设简单认为是“发帽子”“报稿子”“分银子”,而要实实在在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建设实绩说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出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