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纪实
2017-09-27 19:33:44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同舟奋楫:打造新宽度,迎接新机遇

  王俊峰、刘青松、刘静……8名在美国打拼了十年的哈佛博士后,因为看到了共同的机遇,先后从美国波士顿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在崭新的平台上挑战前沿科研领域。

  “科学岛”的魅力,来自合肥正在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表示,合肥已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未来将构建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开发、从成果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合肥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意味着长三角的范围已经从传统的“两省一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安徽芜湖,开始“品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盛宴”。近一年来,不断有亿元级的大项目落户芜湖,其中不乏博世、大陆集团、麦格纳等世界五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

  作为苏北地区离上海最近的市,盐城也是长三角“新成员”。今年上半年,江苏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团到上海,与60多家投资机构交流对接。科行董事长刘怀平感慨道,如果不是盐城与上海两地政府紧密互动,难以想象有如此高效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金融资源等方面的欠缺。

  不仅盐城的企业走出去寻找机会,“上海元素”也在盐城“扎根”。上海银行在盐城设立了分行,行长胡友联认为,盐城分行的成立为都市圈的对接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合作协议,未来三年上海银行将向盐城提供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综合融资。

  “一年多来,长三角26个城市的互动越来越密切。”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将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在此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破除藩篱:体制机制融合,激发“生态圈”效应

  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市民张凤英刚看完精神内科上海专家门诊。“上海的专家医术水平高,看病更专业。以前到上海看专家,非常不方便。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挂到上海专家号。”

  张凤英的“获得感”,来自沪浙两地在医疗、交通等一系列公共服务领域的接轨。目前,嘉兴市与上海三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点对点”医保联网结算合作关系,通过系统直联方式让参保市民在合作的上海医院进行刷卡结算。此外,嘉兴的市民卡和公交卡在上海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领域也实现了一卡通。

  嘉兴是一个缩影。一年多来,长三角区域合作正加快从有形的硬件接轨,转向无形的“软件”和制度层面的融合。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郁鸿胜分析认为,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由有限范围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转变,由自发活动向自觉规范的体制对接转变,由政府单个部门向多个部门及社会协同推进转变,由经济合作向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合作转变。

  体制融合,带来的是愈来愈明显的“生态圈”效应。

  在科技部等部委指导下,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和技术转移系统等五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截至2016年底,沪苏皖浙有近1500家单位、17000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有效减少区域内科研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

  在仪器共享的基础上,长三角探索“创新券”在区域内的通用通兑机制。目前,上海与浙江的湖州长兴、嘉兴海宁、江苏宿迁、无锡高新区等,已实现了“创新券”的通用通兑,降低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本。

  体制机制融合也为长三角城市群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支撑。三省一市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处置协作机制。统计显示,今年1-8月,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竞争力的象征。“长三角城市群要立足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当好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市市长应勇说。(记者姜微、雷敏、张紫赟、何欣荣、张展鹏、屈凌燕)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