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剧点燃“大剧院制作”之梦
去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大剧院演出时表示:“中国国家大剧院9年中制作了51部歌剧,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百年剧院,每年也只能创作出三四部左右的新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部部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原创中国剧目更是备受各界瞩目,广受好评。“十一”期间热演的中国原创歌剧《兰花花》是国家大剧院携手作曲家张千一、编剧赵大鸣、指挥张国勇、导演陈薪伊等著名艺术家,历时6年精心创作而成。它创造性地将“陕北高原一枝花”兰花花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以小人物的故事剖开大时代的横断面,讲述了一段黄土高坡上的凄美爱情故事。跌宕起伏的剧情、极具陕北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国际标准的创作手法,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同时,反映红色题材的“红军三部曲”《方志敏》《长征》《金沙江畔》也是大剧院原创歌剧中的典型代表。《方志敏》用革命浪漫主义展现英雄爱国主义情怀;《长征》是历时4年精心打磨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今年恰逢建军90周年,《金沙江畔》是历时3年精心呈现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旨在讴歌军民鱼水情。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评价道:“《金沙江畔》非常感人,从舞美到布景都气势恢宏,细小的地方也非常严谨。”
据国家大剧院票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剧院很多原创中国剧目在演出时,一票难求。去年《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售票都提前十天告罄,上座率高达100%。今年推出的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和《长征》也一样,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就已售罄。这不仅说明红色题材舞台作品在广大观众中的美誉度,同时也体现出观众对该领域所涌现出的新作、力作的期待。这些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喜爱,是民族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表示:“国家大剧院在剧目制作上突飞猛进的进展,得益于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创作精品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
“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速度、质量让世界瞩目。如今,西方艺术界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东方新朋友身上。在这里,歌剧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精神的桥梁,这比单纯的经济交流意义更大。”著名歌剧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说。这些年来,“国家大剧院制作”顺利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其品牌影响力也正在蓬勃发展,已经跻身成为剧目创作年产量位居国际前列的一流剧院。

《方志敏》剧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让高雅艺术浸润心灵
“艺术改变生活”是国家大剧院的核心价值理念。一直以来,国家大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制作理念,充分考虑观众需求。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艺术,大剧院以低廉的票价回馈大众。四度上演的大剧院版歌剧《弄臣》,尽管拥有包括“世界男中音之王”里奥·努奇在内的超强阵容,最低票价也仅为100元。由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主演的《西蒙·波卡涅拉》,同样也设了180元的最低票价,让很多观众大呼超值。此外,大剧院还推出学生票、会员票、让更多观众享受到艺术的熏陶。
多年来,大剧院大力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的“滴灌工程”,从培养每一位观众入手,让高雅艺术浸润每个人的心灵。推出了“周末音乐会”“大师面对面”“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系列艺术教育普及的品牌活动。除此之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五月音乐节”“舞蹈节”“歌剧电影展”等“走出去”的公益惠民演出,其足迹遍布学校、社区、医院、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地铁站等;建立音乐附小、歌剧兴趣培养学校,为全市中小学师生提供了解歌剧、观摩歌剧、表演歌剧的机会;举办“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青少年艺术周”“歌剧电影进校园”“大学生圆梦计划”等艺术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及青少年的艺术素养。
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普及活动,让高雅的艺术形式更多地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艺术惠及更多的普通观众,让艺术滋养人们的心田。
数读这五年
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共推出了75部自制剧目,其中近5年来更是密集推出了47部“大剧院制作”。
5年来,大剧院每年举办近1000场演出,举办1000场左右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每年有180万左右人次走进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