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中国约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 8成未接受规范治疗
2017-10-13 09:25:40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去年60多万精神残疾人获康复服务

  我国目前有8502万残疾人,其中确诊精神障碍残疾人有827万,2016年全国共有62.6万精神障碍残疾人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

  精神障碍残疾人张女士:应该跟社区的大夫第一时间去反映,都有些什么症状,由社区医生来给你进行诊断。

  这是在北京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精神障碍残疾人张女士正在回答社区精神病医生提出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年多前,张女士拒绝接受康复治疗,在社区的劝说下,张女士来到了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如今,张女士已经能正常的与人交流了。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肖存利: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参与到我们的康复站中来,这是非常非常有好处的,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效果。

  据中国残联介绍,截至2016年底,国家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1.8万名0-6岁孤独症儿童以及1.4万7-17岁孤独症儿童得到沟通以及适应训练、支持性服务等,59.4万成年精神障碍残疾人得到精神疾病治疗、精神障碍作业治疗法训练或支持性服务。

  社区康复给你一个温馨的家

  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有4200名残疾人,其中精神障碍残疾人有近600人,为满足社区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的需求,街道创办了“融心”日间照料康复站,居住在社区的精神障碍残疾人在这个温馨的康复站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家住北京什刹海街道的32岁的精神障碍患者刘潇轶,12年前患有精神分裂症,前后住院达8年之久。2016年3月,刘潇轶来到什刹海“融心”日间照料康复站,进行康复治疗。如今,刘潇轶能够基本过上正常生活。

  北京什刹海街道精神障碍残疾人刘潇轶:我以前就是穿衣裳也特别乱,现在穿衣裳什么都特别好,然后也知道洗漱什么的,生活有规律了。

  刘潇轶父亲刘涛:教他们手工、跳舞、唱歌,对他们挺关心的,使他们的病情得到好转,也能对自己也有一个认识。

  在这个日间照料康复站,刘潇轶每天和其他精神障碍残疾人在一起参加手工制作、做游戏、练习舞蹈等,康复站为他们还制定了长期服药后恢复语言训练、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培训等,个性化的康复辅导让精神障碍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任毕军东:康复日间照料站,一个是给稳定的精神病人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请专业机构参与到康复项目中来,也帮助精神病人融入社会之中,采取一些好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像什刹海街道这样专对精神障碍残疾人设立的康复日间照料站,遍布北京市各个街道社区,一个由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社会组织建立的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网络已经建成。

  关爱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不可缺

  近年来,重度精神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他们在医院经过治疗后,回归社区康复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残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残疾人不愿意去定点医院评定残疾等级,也不愿意领取残疾人证,更不愿意把患者送到社区进行有效康复。

  北京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康复组组长吴金娣:有人管和没人管就是不一样,有人管他就是回归社会,社会功能恢复就会好很多。

  据了解,照看一个精神障碍残疾人,会拖累一家人,这是精神障碍残疾人家庭的普遍生存状况。有关人士表示,希望这些患者家庭放下包袱,让精神障碍残疾人尽早到社区参加康复治疗。

  北京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康复组组长吴金娣:他们通过互相学习,还有就是对一些精神病知识的掌握,能更好地康复。

  吴金娣讲,精神障碍残疾人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医院、科室和床位来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肖存利:每个街道都有一个残疾服务站,尤其是精神卫生的服务站,这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呼吁,要建立医疗卫生、残疾部门、民政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完整的康复体系,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治疗。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