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世界看中国
搜 索
在华外国人谈“中国速度”——这,只可能在中国发生
2017-10-16 15:27:5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捷克留学生潘淑娜:

  中国年轻人非常努力

  本报记者朱琳

  潘淑娜来自捷克,她在捷克读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她说,从那时开始,就梦想有一天能来中国。2012年,潘淑娜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的奖学金,实现了她的梦想。

  “来到中国,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学好汉语。但我发现,在上海要碰到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反倒让我对这个国家的人和这个国家的文化更感兴趣。”潘淑娜感慨地说,亲身体验后,对中国的很多认识,与她曾经在捷克学习到的很不一样。

  在上海留学一年后,潘淑娜又在厦门读了硕士。在厦门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潘淑娜很快度过了初来乍到孤独无助的日子。

  “这几年,我发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潘淑娜认为,这种自信来源于开放,她看到中国人特别喜欢出去旅游,乐于结交各地、各国朋友。

  “中国人很自信,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变化最明显。”在潘淑娜看来,很多年轻人知识面更广了,追求更高了。“有很多年轻人不只是把实现好的物质生活作为目标,还非常关注如何能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他们非常努力,在不断地探索。”

  常住长沙美国人史蒂芬:

  最大改变是人的精神面貌

  本报记者朱琳

  史蒂芬是美国人,过去的18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去年,他与妻子及他们的5个儿子搬回长沙。在这之前,他们一家在西宁生活了6年。

  “这是我第三次搬到长沙。”史蒂芬告诉记者:“长沙是我来中国后居住的第一个城市,我在这里开始学习中文,开始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也是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妻子。”

  谈及这次回到长沙后他所感受到的变化,史蒂芬这样形容:“我的感觉是不知道我们置身在哪个城市,虽然我曾经在长沙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蒂芬回忆说,他最初到长沙是1999年。“那时候,长沙有很多地方的路泥泞不堪。后来城市不断发展,长沙在逐渐扩大、扩张。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以前的老街区都变成了又大又宽的柏油路。”

  “除了城市的变化,我在中国的这些年,看到的最大改变是人的变化。”史蒂芬颇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国外旅游。通过旅游,开始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惯等。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争取到境外出差,出国学习、考查或者深造。除了掌握新技术,他们也学习了新的思维方式。回国以后,他们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史蒂芬看来,这是一种前进、向上的变化。

  法航荷航集团大中国区总经理顾瑞新:

  现在出门不带现金了

  本报记者陈颐

  顾瑞新对中国最早的印象源自于20年前他母亲来中国旅游时拍摄的录像。现在的中国和他记忆中的中国,简直是两个世界。2006年,他第一次来中国,那是在启动成都航线之前,为了吸引更多荷兰企业来成都投资,他带领客人一行到成都考察。他说,来之前并没有想到中国的发展如此快速。

  中国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数字化和电商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支付的出现,现在出门都不带现金了,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完成支付。“现在我回到欧洲出门需要带现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较老土。这一切变化都是过去几年内发生的。”他说。

  另外一个让顾瑞新感触颇深的变化就是共享单车的普及。如今,虽然街上骑普通自行车的人很少见了,但中国仿佛又回到了传统的自行车大国时代。荷兰是个自行车王国,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单车,但它们不是共享单车。

  中国航空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新机场在建设或者即将完成建设,其他改建的或者是新建的机场发展也都很迅速。顾瑞新兴奋地期待着:北京新国际机场2019年将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成都第二座机场也将投入运营……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