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初心”的寻访——探寻切近的理解马克思的方式
2017-10-31 10:37: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到马克思的故乡去!”》是我在特里尔将近一年生活的见闻、随感集。2016年初离开那里的时候,我以这样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咀嚼着对马克思思想获得的新理解,在这座古老、静谧而美丽的小城,我度过了将近一年沉寂、专注而心安的时光。再过两年的2018年将迎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近两个世纪沧桑变迁,这里物是人非,但在这并不处处彰显马克思的地方,其精魂和文脉依然有迹可循,氤氲弥漫。作为一个专门从事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研究的学人,能到马克思生命诞生、思想起源之地进行考察、研究,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而今夙愿以偿,倍感欣慰。当我完成了既定的工作,带着众多的信息、见闻和思考离开这里的时候,禁不住向国内的同行、向真正试图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的人发出真诚的呼吁——‘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聂锦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挽留不住的时光,不曾淡漠的记忆!而今我又以这本同名小书拷贝和保存了当初的见闻和感受。我以文字解说图片(包括将近300余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的方式展示了城内沧桑而凝重的古迹和城外旖旎而多彩的风景:作为特里尔城标志的著名的黑门、富丽堂皇的君士坦丁宫、显现着古罗马工程和技艺的卓绝水准的浴场和可容纳两万余名观众的圆形剧场,更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献词”中提及的“风景如画的山野和森林”的城郊景致。我还以自己独特的在特里尔市郊伊尔斯小镇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分“初来印象”“居民生活”“我的房东”“德文手迹”“登岗琐记”几个专题,具象地呈现了特里尔普通人生活的环境和状况;接着,我以比较大的篇幅从“历史传统”“校园景致”“学生生活”“教授工作”“学术年会的开法”等方面介绍了特里尔大学的状况。

  当然,我最关注的还是马克思在这里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起源期的情形,因此以“故居现况”为题,重点概述了位于布吕肯大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的历史、现状以及展览的详细内容,此外,对位于西蒙大街8号的马克思另一处故居、位于诺伊大街83的燕妮故居、位于耶稣大街13号的马克思就读过的威廉中学遗址以及位于约翰尼斯大街28号、现已关闭的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也一一作了简单的介绍。

  现在留存下来表征“特里尔时期”马克思思想状况和进展的文献主要有:他最早创作的两首诗《人生》和《查理大帝》;中学毕业时的宗教、德语和拉丁语作文;围绕《德法年鉴》创办而写给卢格等人的著名的“1842—1843年通信”(其中5封是在特里尔写的)。我对这些文献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它们展示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心理和思想的成长、生活方式的抉择,以及后来走上现实批判和社会变革以寻求人的解放的坎坷道路的缘由。

  综合起来,在特里尔所获得的上述见闻,不能不引发我更进一步的沉思。有的是零星生发的感慨,有的则是反复考量也难以寻找到答案的难题。诸如:特里尔的生活对于马克思一生的影响、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诠释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德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学说的命运、我们正在建设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我把自己初步的思考简略地表述出来,构成这本书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可以说,这两本书是我长期以来“探寻切近的理解马克思的方式”的最新收获。

  屈指算来,自己进入马克思主义专业领域已经32年了。我的特殊性在于,从入大学哲学系到现在,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没有发生过变化,不仅仅是一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的学科和领域内耕耘,而且始终潜心和专注于马克思本人的著述及其思想。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从事研究的学者不少,但浏览一下其成果就可以知道,其中一些人,他们生怕被视为“保守”和“落伍”,排除那些索性改行和转换方向者,就是最切近的研究也转到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的引介上面了。我并不认为这些研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因而就看轻乃至否定人家的成果,但基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反省、时代格局和未来走向的判断以及自己研究主旨的理性分析,我有自己特定的考量,特别不愿意“随波逐流”和“追赶时尚”,也就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认真清理100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随着时代问题的凸现和转换而生发出来的对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解释,大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反而是那些基于扎实的文本基础和严谨理性的研究态度而作出的理解,仍然具有恒久的价值。当形形色色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理解马克思原始思想的障碍的时候,只有回到西方思想传统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境中,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文献中才能清楚探究他的问题和观点,进而分析其对现实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那些较为狭隘的框架和单一的视角之外,把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马克思的理论原貌和历史地位以及这种研究方式所体现的学术思路凸显出来。

   (本文图片均选自《“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31日16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

【专题】十九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