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钟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日前,以《新家庭,智慧爱》为主题的2017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旨在探讨当今时代如何让家庭教育更科学、更智慧,本届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论坛举行期间,多个研究团队发布了家庭教育调研数据,探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二孩政策的“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变化与新挑战,以及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教育期望水涨船高,择校补课停不下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家长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支出及“择校”行为最新报告(2017)》的调查显示:尽管上海的义务教育水平远超其他地区,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依然呈现白热化状态。2017年,上海市民对子女未来学业的期望,大学本科58.0%、研究生26.3%、博士5.7%,相较于2016年在大学本科、研究生等数据分别提升了6.2%、4.0%,本科以下明显下降。
“择校”方面,初中阶段,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下的孩子就近入学71.3%,公办择校为4.8%;家庭年收入在25.1-30万的孩子,就近入学为9.7%,公办择校为71.0%。高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小学阶段就近入学为73.1%、公办择校为22.2%;研究生学历家长的孩子就近入学比例仅为5. 6%,公办择校为72.2%。
课后补习,2017年比例占到了总体的33.9%。初中阶段,家长教育期望为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孩子补习的比例分别是20.0%、44.4%、81.4%、92.3%。高中阶段,家长期望孩子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补习分别为25.0%、81.7%、96.0%、96.7%。可见,家长期望越高,孩子补课时间越长。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过高的教育期望,导致了择校与补习行为。事实上,家长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教育质量本身,更是希望通过教育来达到代际地位传递,以及向上流动的功用。这里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的同时,也使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进一步加深。
少儿健康隐患的20个数据
“不吃早餐的孩子越来越多。过去是没有时间吃,现在是不想吃,在路边摊吃的也越来越多。” ——第二组数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该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带来了关于少年儿童健康隐患的20个数据。2004年和2016年两次调查比较,从饮食、睡眠、运动、休闲、卫生、健康等六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每天吃早餐的少年儿童为64.4%,比2004年少了12.6%;不吃早餐的原因,2004年的主要是客观原因,没时间,上学远或早;但2016年的第一原因主观原因,不饿,不想吃。因情绪不好就大吃或不吃的占30%,增加了5.9%,因学习压力大不想吃的增加了6.6%。另外,吃饭时被父母批评的占34.6%,比2004年增加10.5%。
睡眠方面变化不大,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的增多了,平时睡9小时及以上的仅43.9%,较2004年减少13%。周末睡足9小时的达72.3%,但是仍然比2004年少了12.2%。
运动方面,中小学生体育课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周3节及以上比例为64.8%。所有学校都达到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运动会,但是参与运动会竞赛项目的学生不足七成。在课间,学生懒得出去活动2016年是80.1%,不出去的是19.9%,比2004年增长了4.1%。比较好的数据是,学校的运动会和体育课比2004年的比例高了不少,每学年组织过一次运动会的有48.5%,组织过两次的有35%。但是,运动的目的更加功利与被动。为了体育课积分或减肥等的比例增高,不爱运动的主观因素上升,如不喜欢运动、不懂运动方法、太麻烦太累等等。
祖辈参与教养,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未引起重视
第三组数据,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研究——基于6城市的调查》(2017年4~6月)。在北京、苏州、广州、哈尔滨、成都、郑州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有近八成城市家庭存在祖辈参与儿童家庭教养的现象。在0-3岁为77.7%,3-6岁为72.9%;小学阶段仍达60.1%。36.5%的家庭中有从原居住地流动到孙辈居住地的“老漂”祖辈;有16%的儿童被送到祖辈居住的地区接受祖辈教养。
根据儿童父母报告,祖辈参与的内容上,主要以生活照料为主,占84.3%;祖辈参与了儿童“学业管理”的只占12%;参与对儿童“行为规范和习惯培养”的占37.9%;祖辈给予了儿童“心灵关怀”的40%;参与了对儿童“陪伴”的占39.9%。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岳坤指出,这个由儿童父母报告所得来的数据应令我们反思:许多家庭或许仍未对在为提供儿童“生活照料”过程包含的教育内容有足够认识,因此祖辈所参与的教养活动的范畴和影响可能被低估。
祖辈和父辈对0-6岁儿童的教养,按照各自参与程度不同划分为四种家庭教养模式,不同模式对儿童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行为”两方面的影响:接受“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问题行为也最少;其次是接受“单一的父辈教养,祖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的儿童;第三是“祖辈为主,父母为辅的联合教养”;排在第四的是接受“单一的祖辈教养,父母基本不参与教养”的儿童,不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最低,问题行为也最多。
岳坤强调,从统计上看,小学期间四种不同教养模式对儿童当前(小学4~6年级)的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的状况影响并不显著,对比可见,在儿童0-6岁这个阶段,家庭中采取的家庭教养模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与“问题行为”持续的影响更为深远。
家庭教育的误区:社会转型的阵痛期
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是家长们没有足够的知识?还是知行难以合一呢?杭州上城区教育局长项海刚在演讲中指出,目前家长教养孩子有“三个缺”:缺时间、缺方法、缺能力。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到底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真正的人才?通过激烈“竞争”做“人上人”是不是“美好”?“人才观”的偏差,给整个教育带来焦虑,这是社会从功利主义转向以人为本的“阵痛期”。
台湾嘉义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主任曾迎新认为:家庭教育,除了理论性、概念性的知识,更需进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家庭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具体问题,要怎么应对?要如何沟通?需要有专业的、持续性的指导和辅导,因为家长听了课,可能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家庭谘商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这是家庭教育走向深入的关键。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齐家教育研究室主任林志敏认为:我们的教育整体上缺乏哲学思考,影响着家长的思维模式:父母常常用“付出”来表示对孩子的“爱”,一些偏差甚至错误,常常被“爱”的名义掩盖——“为了孩子好而付出,就是爱孩子”、“情感上溺爱孩子,就是爱孩子”、“让孩子处处争第一,就是爱孩子”。而这样的出发点,会导致行动上的误区:错把迁就当尊重,错把诱惑当引导,错把臆测当理解,错把苛刻当认真,错把情绪当感情,错把固执当坚持。
“付出是一种爱”的教育误区,给孩子带来的包括:对情感发展的伤害,当父母以爱的名义把“好”强加给孩子时,孩子的情感体验是苦涩的;对智能发展的伤害,在道德绑架、情感拖累中长大的孩子,很难建立良好的社会情感,其多元探索的动力会被破坏;对责任发展的伤害,除了“分数责任”,孩子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都得不到培养;对人格发展的伤害,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挫伤,找寻生命的意义更加困难。而当把“付出”与“爱”划等号时,父母就不会因为孩子的不良反应而调整自己,持续走入“爱的误区”。
家庭教育:需“爱”与“智慧”同行
对与家庭教育中哲学思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指出,英文的“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即“爱”与“智慧”组成,现代家庭教育,需要爱与智慧同行,不能在“爱”的名义下做“反教育”的事。什么是智慧的爱?朱永新归纳了几个基本准则:
第一,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唯有此,才能避免培养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第二,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可能彼此尊重,才能导致父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第三,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
第四,智慧爱是理性、冷静、科学进取的爱。理性意味着有节制,科学意味着有规律。
第五,智慧爱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长的爱。对于孩子来说,什么都可以替代,唯有父母的陪伴不可以替代。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鹿永建认为:对“智慧爱”的解读,需要有一个大前提和六种要素:
第一个大前提,是“家庭建设”。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搞得很糟的家长已经是爱的“帐户”出现赤字,想对孩子好也往往力不从心,就像一个破产的企业主无法给别人提供担保。而六种要素,包括“三心三力”:安心、童心、关联心;安心来自平常心;童心来自敏感心、同理心、好奇心、成长心;关联心来自个体、家庭、学校彼此的共同关联、共同成长,构筑成长的共同体。
“三力”:第一,流行文化的辨别力:新旧道德与流行观念,常常是非难辨,但是必须分辨;第二,距离远近的平衡力:与孩子的心越贴越近,手越放越松;第三,与困难做伴的前行力:与困难失落相伴,向着目标直行。
近两年去杭州的人,相信会对司机耐心礼让行人的细节印象深刻。杭州是怎么做到的?同样,2017年5月,杭州上城区颁发了全国第一张“星级家长执照”,上城区的这项家长成长工程,是怎么推进的?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介绍,如同司机需要持证上岗一样,“星级家长执照”也带有一定强制性,年轻夫妇领结婚证时,领计生证时,直到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家长都要进入线上和线下的课程学习。这一工程,是希望以一定强制性的“执照”概念,以具体措施,唤醒大家的责任,促进社会形成共识,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彼此联动,真正在实践中行出“智慧的爱”。
“智慧的爱”是哲学的概念,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哲学。就如同哲学家冯友兰说,人生的境界有四个层面:自然、功利、道德、天地。我们的爱,需要一层层提升,走向天地层面的、客观公正的、无交换意义的、从人生终极意义而来的爱,才是智慧的爱。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门联动 道外区再拆4.4万余平方米河湖“四乱”2021/09/09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