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福建二孩率迅速攀升 家长讲述:是甜蜜还是负担?
2017-11-07 10:21:31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孕前评估孕中检查确保母婴健康平安

  “许多人认为,自己已经生过一孩,再生二孩应该没有问题,也有人希望通过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圆二孩梦。”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产前诊断中心何德钦主任医师说,怀孕时年龄太大,体内生殖细胞老化,加上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不分裂,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此外,有的女性头胎是剖腹产,如果子宫疤痕愈合不好,再怀孕就可能出现子宫破裂、胎盘种植在疤痕上等可能引发子宫大出血的凶险情况,严重者可能需要引产。

  “辅助生殖技术也绝非万能。”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康跃凡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平均妊娠率为40%,该中心是我省最早开展这项技术的机构,成功妊娠率稳定在50%左右。40岁以上女性接受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妊娠率仅为10%~20%。

  “但是,常有中年咨询者说‘我的月经还没停’‘我的月经刚停2年’,以为再生育不是难事。实际上,她们中的多数人卵巢储备功能已经耗尽,除非向第三方借卵,否则没有机会再怀孕。”康医生说。

  医生提醒,生二孩,怀孕一定要趁早。“有的人想着照顾大孩到中考后再怀孕,拖了几年,现在已经怀不上了。对于年纪大的女士来说,差半年甚至一个月,卵巢储备功能都可能差很多。”何医生说。

  康医生说,女性一生的卵泡数量在她们还在母体内时已经固定了,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越多,卵泡质量将越来越差。但是,许多生育正当年的“80后”“90后”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忙于事业或还没玩够,并不急于生二孩。

  何医生建议,高龄孕妇或有生殖道分娩史、剖宫产史、多次人流史的人士,生殖风险高于一般人,孕前3个月到6个月最好做全身及生殖道的孕前检查;女性年龄超过35岁,孕前要先到医院专科评估卵巢生殖能力,在孕早期做胎儿染色体检查;有流产等不良生育史或不良环境接触史的,夫妻双方孕前要一起做各自的染色体检查;有剖腹产史,要评估子宫疤痕质量;有糖尿病、高血压、甲亢等疾病的女性,孕前要结合内科方面咨询;孕前3个月补充叶酸;适当运动以控制体重。

  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林娟提醒,女性怀二胎之前,要先做好家庭计划,包括身体准备和家庭成员心理准备,把孕期和产后的生活规划好,客观、科学地面对孕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与医务人员配合、沟通和交流,尤其是“70后”女性。

  面对“失独风险”

  心理疏导或许要跟上

  让医生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失独”家庭的咨询者,其中不乏“60后”的身影。“很想帮他们,但是爱莫能助。”康医生说,去年来了一名54岁的妇女,希望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怀孕,她已经成年的孩子因意外去世,极盼再生一个孩子,走出忧伤,重新生活,然而她已不再有卵子让医生“入手”。

  何医生见过一些能如愿再孕的“失独人士”。“感觉她们还是不开心,即便怀上二孩,也总会想起之前的孩子”。医生们欣慰地表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未来能大大降低人们的“失独风险”。

  但是,从医务人员或社会志愿者的层面,医生们希望未来能有专门机构,为无法再孕乃至在孕期遇到各种问题的“大龄母亲”们提供更多人文关怀,比如心理疏导、言语宽慰或经验提醒等,这种需求目前已经呈现上升趋势。“有些人到门诊挂号,纯粹是为了找医生倾诉。”何医生说,这部分人中还包括由于经济收入不高、家中大孩强烈反对等外因,很想要二孩却不敢要的人士。

  “许多人家里大孩无人看管,经常看到一些孕妇带着大孩来产检,碰到一些突发状况,孕妇分身乏术。”林娟医生说,一名怀二胎的准妈妈产前查出胎儿可能宫内窘迫,需要立即住院,这名孕妇却说“我的大孩还在学校门口等我去接呢”,一时找不到其他人照顾孩子,孕妇很是着急。还有一些高龄孕妇,孕前不检查,产检时才发现患严重的糖尿病合并妊娠,导致妊娠风险增加。她们都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关爱。

  相关链接

  完善配套措施迎接“二孩时代”

  大多数家庭对全面二孩政策持欢迎态度。

  据福建省卫生计生委今年7月公布的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我省一孩家庭的理想子女数平均为1.84个。其中,选择“两个孩子”的家庭占81.96%,选择“一个孩子”的家庭占15.45%,选择“三个孩子及以上”的家庭占1.53%,选择“不要孩子”的家庭占1.06%。

  有专家分析,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中国不久将迎来第四次婴儿潮,这给社会服务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近两年,我省相继成立家庭服务业协会托管专委会、母婴护理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规范相关市场,为家长育儿提供各种便利。

  目前,各地政府主要从生育保险、产假、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

  有关专家期待,未来政府效仿外国先进经验,在教育、养护、产后就业等方面为二孩家长提供更多保障。

  记者万小英朱丹华通讯员林浩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