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重庆“10块钱医生”:乡亲需要我 就坚持下去(图)
2017-12-10 23:13:00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王渝凤 任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因为被毒蛇咬伤造成了右手残疾,吴华换成左手写字。

  两天6次药总共9.67元

  42岁的陈善国也来排队看病。他肚子痛、浑身无力,好几天了,无奈从大足城区回到老家休养。60多岁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硬把他带出来看病。“病都是拖严重的,再不看不准回家。”

  父亲的表情看似严厉却充满了关爱,吴医生一边招呼陈善国坐下,一边和他聊着病情。同样是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各种问题,吴医生感觉有些棘手:“年轻人生病了不要拖哟,拖严重了后面就不好治了。”

  这一次西药处方更便宜,两天合计6次的药,总共9.67元。精确到粒的穿心莲片,一张张白色的纸平铺在桌子上,吴医生熟练地用左手拿过药瓶,一粒一粒地把药倒出来,又一粒一粒地放在白纸上,一颗不多一颗不少。

  配好药后,吴医生用左手熟练地将药包起来,放入一个干净的塑料口袋里,递给陈善国。

  10元钱递了过来,吴医生准备找补零钱。这时,陈善国和父亲摆手:“才几毛钱,你去哪里找补给我嘛,药都那么便宜了。”

  “不补啷个要得,乡里乡亲的。”吴医生说。

  “在城头,这点钱就是一个普通门诊的挂号费,吴医生,你就不要客气了,感谢你。”父子俩终于在彼此推让致谢中“赢得胜利”,离开了诊所。

  临走前,他们向记者说:“吴医生人好,善良,经常有人赊药没给钱,我们这一点找补,算啥子嘛。”

  从事四十年的乡村医生工作,吴华已经习惯了泥泞崎岖的山路。

  3000元造船划船去出诊

  吴华的家就在宝顶镇大石村,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他,对当地村民求医问药的困难深有体会。

  11岁时的一天,吴华睡到深夜两点,被右手钻心的疼痛惊醒。父亲打开手电筒,发现一条近1米长的“烙铁头”(毒蛇)从泥墙的缝隙溜走。由于没钱医治,中毒严重导致手臂化脓腐烂,吴华留下终身残疾,也因此立志当医生。

  初中毕业后,吴华跟着在卫生院工作的三叔吴全胜学中医。因为右手残疾,练习注射时,为了锻炼左手腕的活动力,吴华拿红薯和萝卜练了一个月。

  自学3年后,1980年吴华被招为大足第一批乡村医生,还被推荐到卫校村医学习班脱产学习半年,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次年,吴华的卫生室开张,从此他背着医药箱,开始了行医路。

  离吴华的卫生室不到5分钟的路程,是宝顶镇化龙水库码头,一艘铁皮船停靠在岸边。这是3年前,吴华花了3000多元钱打造的一艘船,目的就是方便去给周围村庄的近万名乡亲看病。

  因为右手残疾,吴华只能左手划船桨,右手两个手指稍微使下力。“刚开始的时候,右臂使不上力,木船一直在岸边打转,练了3个多月才把船划出岸。”吴华的手满是划桨留下的茧疤。

  乡亲需要我就坚持下去

  如今,吴华的儿子已在重庆主城上班,爱人也在大足城区帮忙带两个孙子,家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为照顾母亲,吴华坚持每天划船,然后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回家,就是希望老母亲能每天吃上一口热饭。

  吴华坦承,他的这份医生工作,收入也很微薄,对绝大多数患者,他一般都会将药费控制钱在10元左右。在中医方面擅长治胃病的他,时不时会有人找上门来,这种胃药一副几百元,但要捏成药丸子吃一个月,“这算是最贵的一种药了。”据了解,经吴华治好的胃病患者,为数众多。

  在大家眼里,吴华是一位善良到不肯谈钱的医生。按照政策,乡村医生出诊可以收取4元/人次的诊疗费,吴华基本上分文不取,除了收取基本药物费外,村民的求诊都当作义务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村民,他连药费也不收,有些村民写下欠条,吴华也不追讨。

  村民刘泽高和老伴都80多岁了,刘泽高患有耳聋,他老伴患有高血压和类风湿,七八年来,每次夫妻俩过来拿药,吴华对待都是“有钱就给点,没钱就算了”。只要出诊路过刘泽高家,吴华都会进去看看老两口怎么样了,问一下他们需要什么药,记下来下次带给他们。

  “我每个月有1200多元的补贴,儿子已成家立业,这些钱足够支付我们老两口和母亲的开销,很知足了。”吴华说。

  在重庆主城工作的儿子多次劝他到城里去生活,都被他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村民对我产生了感情,这个地方也需要我,我就定下心来,在这个地方做下去。”

  “我们这个地方说不艰苦是假的,假如我不干了,还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来。既然乡亲们需要我,我要把它坚持下去。”吴华说。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领航新征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