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三十年后 曾为救丹顶鹤牺牲女孩的弟弟因公殉职
2017-12-23 19:58:38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凯星、梁冬、马晓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一家人与一群鹤的生死相守

  新华社哈尔滨12月23日电 题:一家人与一群鹤的生死相守

  徐秀娟的父母和侄女在回忆徐秀娟(8月17日摄)。2017年是徐秀娟烈士牺牲三十周年。新华社记者梁冬摄

  是悲歌,更是壮歌。

  命运能有多悲情?还记得牺牲在沼泽中的养鹤女孩吗?近30年后不幸再次降临,接过她事业的小弟徐建峰,同样因公殉职。

  信念能有多执著?徐建峰的女儿同样响应冥冥中的召唤,告别繁华都市,回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她说:“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娟子的传说

  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嫩江宛转南流,河之东岸有一块夏如翡翠、冬如白玉的大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这里以栖居繁衍着自然的精灵——丹顶鹤,闻名于世。

  “在世界仅存的三大丹顶鹤种群中,只有我国的扎龙种群仍生机勃勃地保持自然迁徙。但保护区建立之初,这群鹤也曾处境濒危。”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王文峰说。

  据记载,1975年建区之初,丹顶鹤总数仅140只左右。

  丹顶鹤一身傲骨又极其敏感,人们根本无法接近,保护工作一时不知如何着手。大家发现,当地有一位渔民徐铁林,身怀绝技,他曾经多次遇到受伤的丹顶鹤,救回家养好伤又放飞。

  “老徐一家与鹤相邻相依,索性就请他参与了管护工作,最初保护区的牌子就借挂在他家。”王文峰说。

  老徐和伙伴们艰难跋涉在沼泽中,在2100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香港面积的保护区内,几乎摸清了每一处鹤巢。大家慢慢发现,“人工孵化+野外散养”的“半野化”保护方式,成活率最高,野性保持最好,而且幼鹤自然地就跟着成鹤南飞了。

  当时他们还不知道,后来多个国际组织试图人工重建鹤类迁徙均告失败,扎龙“土办法”会成为唯一成功范例。他们不知道的还有,这与老徐一家后来的悲情遭遇,会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这是徐秀娟与湿地中的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徐家长女叫徐秀娟,从小就跟着老徐在火炕上孵鹤,大家亲热地叫她“娟子”。照片上,娟子略显黝黑、牙齿益显雪白、眼神格外清澈。她呵护的鹤,每年都会飞往江苏盐城越冬。1986年5月,徐秀娟突然接到盐城邀请,共同创建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娟子二话没说,怀揣着3枚丹顶鹤蛋就出发了。她一路用体温暖着,奔波了3天3夜,终于来到黄海之滨。

  当时,丹顶鹤人工孵化还属世界前沿课题,即使在亲鹤的羽翼下,温度稍有变化,也会胎死壳中。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娟子究竟付出多少情感,才有了世界首次在越冬地人工孵化成功。更令人惊奇的是,小鹤格外强壮,比正常周期提前20多天展翅飞天。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说,这是“爱生奇迹”。

  然而,这种“半野化”保护方式也伴生着难题,淘气的幼鹤玩高兴了,很容易“走失”。1987年9月15日,又有幼鸟飞走未归。徐秀娟整整一天在芦苇荡中蹚水寻找,心力交瘁。第二天一早,娟子说听到了“宝贝”的鸣叫,没顾上吃饭就又出门了。不想从此永别,她终因疲劳过度,淹没在沼泽里。

  那个美丽的女孩,终年23岁,被追认为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烈士。于是有了那么一首歌:

  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从此,徐家人每年过年,都会摆上一副空碗筷,一把空椅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